1 青年立志,医学殿堂展风流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发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讲话,神州大地迎来了一个科学的大春天。
春天,每个真正的春天,都酝酿着无数新生事物的生长。期间会有许多难测的变化,使我们幻想、躁动,带给我们花朵的丰富,以及难以避免的,花粉过敏的痛苦。然而,对于付小兵来说,在他充满激情少年莽撞的心灵中,难道不正是要向这个春天,吐露一点郑重的情怀,表达一点超越的期待?
付小兵出生于“天府之国”四川,听着战争故事长大的他立志要当一名解放军,当一名战地军医为战士救死扶伤。1978年,高中毕业的付小兵在高考中取得全市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并不顾父母反对,坚持填报了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实现了儿时的梦想。经过四年军校生活的摔打和磨砺,医学科技知识为付小兵注入了丰富的营养,犹如一股强大的催化剂让他对战、创伤研究不能自拔。
走出校门,进入工作“角色”,对此付小兵说:“走出军校的大门,我就有较多的思考,思考我后半生应该怎么走,为了能更好地为临床医学服务,更好地为病人减轻痛苦,对得起党和军队对我长期的培养。所以自己真正领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业精于勤,勤于练,成于思’,于是常常背着家人跑到图书馆借一些医学书刊,及时跟踪国内外的学术前沿,不管在多么艰苦的情况下,自己从不放弃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那时,付小兵年仅22岁。
1986年,中越边境战火绵延。26岁的付小兵,当时已经从第三军医大学本科毕业,被分配到校野战外科研究所工作,同时也在读创伤急救专业硕士研究生,主攻方向是创伤弹道学基础理论和火器伤的救治。付小兵深感责任的重大,任务的艰苦,如何尽快把战创伤的研究成果与临床实现连接,与战场对接,运用到病人身上,减轻炮弹、子弹对官兵射伤后的痛苦,付小兵常常蹲在实验室,常常忘记了吃饭,不知道是白天还是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