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台上的战斗
2002年6月27日。在空军总医院外科病房的手术室,安静地只听得到仪器的碰撞的声音。在这里,一场手术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而张洪义便是这手术的主刀医师。现在回想起来,从医二十多年,他“各种疑难杂症都见过”,然而,那次的手术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事情还需从头说起。2002年6月4日,空军总医院肝胆外科接诊了一位四十多岁的女性双侧肝叶特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在此之前,她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被认为是恶性肿瘤晚期,无法治疗。
“经化验检查显示,患者的双侧肝叶都形成特大海绵状血管瘤。 由于压迫症状非常明显,患者已经不能正常进食,有贫血现象。考虑到血管瘤生长较快,有破裂的可能性,如果肝组织继续受损可能会失去手术机会,因此必须尽快切除。”张洪义回忆道。
然而,虽然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但双侧肝叶同时发生特大血管瘤非常罕见。“上下45公分,几乎超过了正常人肝脏大小的三倍。上至胸腔,可以和左侧的心脏平行,下至盆腔。”
张洪义意识到,这样的手术治疗非常困难。患者仅剩余左内叶为主的少量正常肝组织,如果同时切除左、右肝巨大血管瘤,不但术中会大量失血,而且术后残余肝组织太少,患者肯定会因为术后肝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一次完全切除双侧巨大肝血管瘤难度很高,风险很大,我当时考虑要分期切除。”
刻不容缓。经过一系列完备的研究探讨和筹备过程,手术如期进行。
由于肝脏因其内部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血管,一直被视为手术禁区,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出血。而危险也正是来源于此。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手术。但张洪义认准了自己头脑中的想法,握紧了手术刀,细致,认真地一步步进行,结果和他预想的一样,手术进行得很成功。
随着2006年第二期手术的顺利进行,患者的疾病最终得以痊愈。这次手术得到了中央电视台的跟踪报道,在医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面对一次次复杂无比的病情,张洪义从不退缩,以他博学的医学知识与精湛娴熟的手术技巧为一个又一个病人根除后患,将他们从病魔的手中解救出来。面临挑战,他展现出无限的精力与斗志。面对难题,他亦有着自己的体会:“外科医生需要了解自己,有时要比了解病人更为重要;因为了解病人尚有客观资料可据,而了解自己只有在内心的深处,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使你面对困难而不被困难所吓倒。临床医学当前尚离不开经验的积累,经验是宝贵的,但经验是历史性的,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补充新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