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全球三分之一的死亡患者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诸多不良反应的出现提醒我们,药物是把“双刃剑”。针对同样的疾病应用同样的药物治疗,有些人好了,有些人没什么效果,甚至有些人产生了不良反应。药品说明书上的“一日三次,一次两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适用的吗?
当我们服用某种药物后,该药被吸收进入血液,然后随着血液流动分布到各个部位。其中,会有一部分药物被运到病灶部位,与相应的受体或酶相互作用发挥疗效。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该药物浓度越高,药效越强。但当药物浓度过高时,若超出酶或受体的承受能力,就会产生毒副作用。若个体间酶和受体的数量和活性不同,就必然会导致服用相同药物后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差别。
基因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产出酶和受体,基因的不同会导致酶和受体的差异,从而导致用药效果的不同。我们可以通过对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准确预知酶和受体的数量和活性情况,预知病人服用哪种药物效果最好,也可以根据基因检测调整药物剂量,真正做到用药的“私人订制”。
基因导向的个体化药物治疗在我国许多医院的临床科室已展开应用,通过监测患者的基因型,为患者准确选择药物和用药剂量,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