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9日,北京大学69名国防生报到。(资料图片)
近日,国防部新闻局表示,从2017年起,不再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定向招收国防生,也不再从在校大学生中考核选拔国防生,逐步调整为面向地方院校毕业生直接选拔招录。
这样的政策调整,意味着施行了近20年的依托地方普通高校选拔培养后备军官的国防生制度发生重大改革。这既是军队改革强军部署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军民融合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战略举措。
为国防而生的时代骄子
什么是国防生?
国防生是指根据部队建设需要,由地方高校招录培养,享受国防奖学金待遇,完成规定学业和军政训练任务,考核合格后按协议到军队工作的国防后备军官。
国防生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的;另一类是从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中选拔的。两类国防生在学业上,均与本专业同年入学的其他在校生全部课程内容相一致,毕业后到军队任军官享有同等待遇。
国防生制度的诞生有何背景?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后备军官,是当今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早在1916年,美国就把利用地方大学培养军官的制度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规定政府批准成立一所大学时,地方院校必须作出同意设立后备军官训练团的承诺。美国已在400多所高等学校中开设后备军官训练团,帮助在校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完成必要的军事训练,毕业后达到少尉军官的任职要求。每年由此输送的军官占新任军官的70%左右。
俄军主要通过设立在地方大学的军事系、军事研究室等机构培养军官,依托地方大学培养军官的数量占新任军官的25%左右。同时,也直接从地方大学毕业生中招收合同制军官。
新世纪之交,我军为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科学文化水平,开始探索走开军队生长干部由军队自己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路子,在更大范围选拔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
1999年7月,国家教育部、 财政部、人事部和军委“四总部”联合发文《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选拔培养军队干部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军区、各军兵种、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和武警部队,各选择一至两所办学条件好、军队所需专业较多的理工类或综合类普通高校,各试点高校每年向军队输送60名国防生。全军设立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指导中心,大军区级单位在选定的普通高校设立“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
2000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颁发《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通过建立制度,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逐步扩大选拔培养的数量,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军队有稳定可靠的高素质人才来源。
乘着高校扩招的东风,国防生规模迅速扩大,从最早试点的22所高校,扩展为最高峰时的117所,几乎涵盖了国家“985”“211”所有的院校。一段时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成为许多国防生追梦的神圣殿堂。部队每年接收上万名国防生,80%补充到一线部队,为部队军官队伍和战斗力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2009年10月1日,国防生首次亮相国庆阅兵场,引起世人关注。截至当年,在校国防生4.8万人,已毕业国防生近4万人,8万余名国防生成为我军干部新生力量,是军营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2014年夏天,来自清华、北大两所高校的百余名国防生随海军郑和舰开始首次航海实习,在为期一周的训练实践中,他们深刻感受到军人职业的特殊与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