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何不带吴钩?
——优良国防生的培养
国防生军政素质的“三偏”
国防生军政素质是国防生成长为一名合格军官的关键。据基层部队调查反映,当前国防生干部总体上政治思想坚定、知识储备扎实、学习能力突出、创新思维活跃、指挥与技术复合特色及个性特征明显,能够带领部队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三偏”,即:第一任职能力偏低、军政素质整体偏弱、适应部队周期偏长。
“三偏”问题反映了国防生干部军政素质的短板,与部队建设现实需求、与合格军官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也直接折射出培养模式的问题。反观我们的培养工作,存在着阶段性培养目标不明晰、培养路径不清晰,内容设置不够系统完善、时间安排不够科学,培养秩序不够正规、考评激励不够有力等问题。
“三级培养模式”
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国防生是党和国家立足新军事变革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1998年,总政治部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开展依托培养试点;15年来,一批985高校、211高校和地方知名高校陆续与部队签约,依托高校数量从初期的29所到2008年的118所,再到目前招生的72所,历经了培养高校和招生数量不断增加再到逐步精简缩编的过程。2005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原广州军区签约培养国防生,10年来,逐步形成了艰苦奋斗精神与野外适应能力强、组织指挥能力强、创新与实践能力强的“三强”国防生培养特色,构建起“三级培养模式”。
如何实现青年学生向合格军人的转变是国防生培养所必须要解决好的关键问题,也是探索构建“三级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在原广州军区的统一部署下积极开展试点,并于2013年1月,由原广州军区正式发文在其9所签约高校中全面实施。
“三级培养目标”。借鉴部队土生土长干部军政素质培养经验和美军后备军官实行初、中、高三级培养的做法,按照工程化思路和路线图方法,对国防生在校期间军政素质培养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区分士兵、班长、军官三个阶段,围绕第一学年末达到合格士兵、第三学年末达到合格班长、毕业前达到合格军官通用军政素质的总目标,分别提出各层级培养目标的素质要求和考评标准。按照目标牵引、逐级递进、过关升级的路子,实施体系培养、层次培养、精细培养,使国防生虽然缺乏正规的士兵、班长经历,但不缺少合格士兵、班长的通用军政素质,着力解决阶段性目标不明晰、培养路径不清晰的问题。
“五个培养链条”。将国防生军政素质细分为军政理论、体能技能、作风纪律、军事文化、实践能力五个方面,并对现有培养内容、方法手段和时间安排进行体系优化,形成“五个培养链条”。一是加强军政理论学习,不断打牢思想政治基础;二是加强体能技能训练,夯实各层级体能技能基础;三是加强作风纪律养成,不断强化军人意识和战斗作风;四是加强军事文化培育,强化对部队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五是加强实践能力锻炼,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着力解决内容设置不够系统完善、时间安排不够科学的问题。
建立晋级考评激励机制。建立分步晋级的考核评价体系,采取课程考试、学年考核、层级考评相结合的办法,对其军政素质实行全程考评、全程淘汰。在各培养阶段结束时由原军区组织层级考评,士兵层级考评在暑期基地化集训结束时进行,班长层级考评在第三学年末进行,军官层级考评结合毕业考核进行。士兵、班长层级考评合格的准予参加上一级目标培养,不合格的半年内安排一次补考,经补考仍不合格的予以淘汰;军官培养目标考评不合格的,不向部队分配派遣。考评成绩作为推优评先、入党、推免读研和毕业分配的重要依据,着力解决培养秩序不够正规、考评激励不够有力的问题。
军政素质培养制度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军政素质是衡量国防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是人才培养的新领域,就高校而言更是新课题,对国防生军政素质培养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总结。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三级培养模式”的探索者、实践者、受益者,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不断完善“三级培养模式”实现路径,逐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国防生军政素质培养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实践证明,“三级培养模式”深入贯彻军民融合式发展重大战略思想,瞄准部队生长干部培养需求,遵循普通高等教育规律和军事人才培养规律,对提高国防生军政素质、保障国防生培养质量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王林清,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