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熔炉里锻造成才
■讲述人:孙永冬(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职辅导员、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书记)
孙永冬在兰州财经大学,给大学生宣讲征兵政策。雷鹏英 摄
当兵是我最难忘的经历,军营是我最牵挂的地方。虽然离开军营已经3年多,但作为一名老兵,我仍时刻关注国防和军队建设。
2012年11月,我在兰州大学读大二,听到大学生保留学籍应征入伍的消息后,立刻决定当兵去。我知道应征入伍有年龄要求,如果现在不抓紧时间,以后超龄了,这兵想当都当不成了。大学还可以再上,但当兵对我来说,这辈子可能只有这一次机会。12月份,我如愿穿上军装,来到西藏某边防团服役。
说实话,我与不少年轻人一样,有些自由散漫,有时会发些小牢骚,时间观念也不强。然而,随着新兵教育训练的深入,我发现,自己的一些坏习惯不见了,纪律意识在头脑中扎根成型。
记得那是2013年的3月,新兵刚下连,我第一次担负夜间岗哨任务,是一名陕西籍老兵带我。那天晚上,我们穿着厚厚的棉大衣来到哨位,与值班的两名战士交接完毕后,时间正好是零时。
起初,我觉得有些新鲜,也有几分自豪,背着钢枪挺立在哨位。但不到半个小时,我就有些犯困,哈欠连天,更要命的是冷,是那种寒彻心骨的冷!厚厚的棉大衣仿佛像纸片一样薄,寒气从四面八方往里钻,仿佛要把人冻成冰棍。但我看到老兵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我也只好强忍着坚持。凌晨2时下哨时,我发现我和老兵的睫毛、围脖上都结了一层霜。
对高原边防官兵来说,夜间岗哨与野外驻训相比,真的是“小儿科”。每年7、8月,部队都会拉到海拔近5000米的地方,进行为期两个月野外驻训。
缺氧是最大的天敌,但为了练就边境防卫作战本领,我们还要进行高强度军事训练。在一次山地进攻战斗演练中,我跑了不到500米,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心脏怦怦乱跳,只得张开嘴大口大口呼吸,脚步也慢了下来。身旁的战友见状,赶忙为我加油鼓劲。最后,我咬着牙完成了防“敌”炮火袭击、通过“染毒”地段等10多个课目训练,直到攻占“敌人”阵地。
在部队的摔打磨炼中成长后,2014年12月,我退役回到兰州大学继续读书,许多老师和熟悉的同学都说我像变了一个人。他们所说的变化,其实就是在我身上体现出的纪律意识、执行能力以及军人的血性。这些能力素质、思想品格是在部队日复一日的教育训练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对我来说早已经固化为一种习惯,这也会让我受益一生,是部队这个大熔炉让我脱胎换骨,将我锻造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