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青海总队青藏铁路沿线官兵助力驻地生态建设——
“天路绿”装点雪山
■王金兵 汪 聪 解放军报记者 张海华
青藏铁路沿线,气候恶劣、土壤贫瘠,苍凉与荒芜是这里的主色调。
恶劣环境阻挡不了驻守在沿线的武警青海省总队官兵心中对绿色的向往。他们克服困难在天路之畔植绿,为“生命禁区”增添了生机。
在海拔将近5000米、被称为“生命禁区”的昆仑山上,高寒缺氧、飞沙走石,守护昆仑山隧道的官兵对绿色更为渴望。初春,在离营区不远的一处山坡上,四级警士长马全林正带领几名战士挖树坑。
“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在这里把树种活。”马全林说,几年来他们在山上一共种了近百棵各类树苗,定期给树苗浇水、施肥、铺干草,可栽下去的树苗连发芽的迹象都没有。直到有一年,两株红柳终于吐出了嫩芽。在官兵的不懈努力下,如今已有十几株红柳顽强地活了下来,绿色梦终于绽放昆仑。
关角隧道中队驻地常年狂风肆虐,有时甚至连旗杆都能吹弯,树就更甭提了。“种不了树就种草!”官兵与恶劣环境展开较量。
官兵在营区开出一块平地,挖至地下30厘米,均匀地撒上10厘米厚的营养土,然后从外面铲回蒿草、芨芨草等整齐地摆放进去,再浇水、施肥,最后用塑料膜平铺在上面,拿石块压紧。在官兵的精心照料下,移植的草皮在“新家”冒出了嫩芽。
有梦想就有希望。三岔河中队的智能生态温室里,西红柿饱满多汁、红辣椒挂满枝头、小油菜青翠欲滴……然而最吸引人眼球的,是一株叶大茎粗的芭蕉。那年休假归队,四川籍下士石路遥费尽周折从老家带回3盆芭蕉。为了养活这几株芭蕉,战士们多方联系农业专家请教种植方法,托人从近千公里外的西宁捎来土壤,主动减少自己的用水配额给它们浇灌……
尽管最后只成活了一株芭蕉,但官兵说,这株南国芭蕉为荒芜的雪山增添了盎然生机。为了改善驻地脆弱的生态,近年来,该总队官兵积极参与“千里共建青藏铁路生态文明线”、格尔木“万亩防沙林”、“丝绸之路”经济带绿化等活动,与驻地群众一道投身到生态建设中,让绿色在天路沿线不断延伸拓展。
陆军官兵连续1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商都县和集宁区义务植树——
“生态林”染绿北疆
■赵丹锋 姚舜午 解放军报记者 武元晋
塞北早春三月,疾风劲吹林海。正在家乡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休假的第81集团军某旅上士张雪峰,望着眼前的“绿色长城”,心中升腾着喜悦与感动。绿色多了、风沙小了、城市美了,老百姓生活舒适度满意度提高,这得益于多年来军民联合防沙治沙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一年两次风,一次刮半年。”这是乌兰察布市十多年前流行的顺口溜。这里每到春秋两季就频遭沙尘暴袭扰。张雪峰记得,他10年前当兵那会儿,一到沙尘季节就漫天黄沙,从训练场回来,耳朵里、鼻孔里灌的都是沙子。班排宿舍即使关着窗户,屋里也会落一层沙尘。
从2008年以来,原北京军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共同启动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义务植树基地建设项目,连续10年在商都县和集宁区开展义务植树活动。2017年集宁军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原北京军区与内蒙古自治区共同规划建设的京津风沙源治理义务植树项目10年工程胜利竣工。目前,两大义务植树基地累计完成植树造林近10万亩,栽植各类树木近500万株(丛),林木保存率都在90%以上,取得了良好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建设祖国北疆生态屏障、再造秀美山川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驻守塞北、建设塞北的一支重要力量,张雪峰所在旅积极支援北疆生态建设,多年来坚持军民联合共筑绿色屏障,着力治理侵袭京津冀地区的风沙源头。
“北疆植树造林是长期的生态仗,带来的是京津冀地区生态之变的‘蝴蝶效应’。”该旅领导介绍,从2011年开始,他们连续多年春季组织官兵参加地方生态工程建设,植树造林面积达千余亩,在北疆生态建设活动中充分发挥了生力军、突击队和示范引领作用。如今,成片的油松、樟子松、榆叶梅等各种耐旱树木,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的“绿色长城”。更为可喜的是,生态环境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带动了劳动力就业和脱贫致富,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发展林”“希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