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征兵季:让青春笔尖化为“上膛的子弹”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魏联军责任编辑:乔梦
2015-06-11 08:42

家国情怀的培塑——

请给孩子一次“长大”的机会

1940年4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十团进入北京密云西部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一位叫邓玉芬的母亲和丈夫任宗武商量:“抗日咱全家都得上,别人家出钱,咱把儿子都叫回来打鬼子吧。”丈夫二话没说,揣块糠饼子连夜出去找儿子,随后带5个孩子走上抗日前线,最后父子6人全部战死沙场。

“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习主席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特意提到邓玉芬老妈妈一家满门忠烈的壮举。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感喟:“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然而,为了家国忠义,无数个母亲把最亲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

今年1月21日,习主席视察第14集团军时,提到一位叫王建川的烈士在战场上写给母亲的诗,称赞他“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

1984年1月,西南边境战事正紧。云南省砚山县者腊乡19岁的王建川参军前,亲朋好友不无顾虑:“你一当兵说不定就得上战场。” 王建川很执拗:“如果有机会上战场,我一定要冲在最前面。” 3个月后,他在西南边境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

“当巡逻的脚步送走除夕,妈妈送你这本日记……战士的决心早已融进枪膛里,为了中国不惜血染战旗!”烈士母亲2010年去世前,这本带血的日记和泣血的诗句,是老妈妈夜夜念儿的泪珠、日日思亲的白发。老人家生前多次说:“以后要是有机会,还希望把老王家的年轻人送去当兵。”

和平年代的“中国妈妈”同儿女们一样幸运,不用担心经历这些生不如死的苦痛。然而,她们和儿女们一样,也面临着另一种“成长的烦恼”。在“中国式家庭”“中国式教育”中,“父母之命”还在左右着下一代。他们既认同部队是大学校的现实,又承袭“好男不当兵”的老话;既想让孩子百炼成钢,又怕吃苦受伤。

一位人武部领导说,一些父母在孩子入伍前,提出往有熟人的部队和大城市去,一旦不是理想去向,宁愿放弃入伍机会。

“入伍不是入股,参军不是投资,怎么还能挑方向呢?”有位抗战老战士感慨地说:“我们那时候参军只挑一个方向,那就是——战场!”

5月19日,13年未踏上故土的韩国著名歌星刘承俊,在香港面对韩国Africa电视台的直播镜头,泪流满面地跪倒在地,诚恳地向国民谢罪。2002年,他演艺事业巅峰之际,父母为让儿子躲避服役,授意他申请加入了美国国籍,此后韩国政府下达封杀令:不允许他再踏进韩国土地。节目中刘承俊懊悔万千,说时光如回流到当年,一定会去服兵役。其父母也追悔莫及。

对于刘承俊弯下的双膝,韩国民众铁石心肠,丝毫不买账,继续恶语相向:“我们绝不宽恕他,因为他是韩国人的耻辱!”

养儿防老,也得报国。“中国妈妈”们的舐犊情深可以理解,但若光盯家门,不盯国门,则是错位和误导。对此,很多军属体会深刻:鼓励支持孩子从军报国,不仅是给国防建设助力,也给他一个“长大”的机会。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