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阵铁流的邀约——
让青春笔尖化为“上膛的子弹”
“兵之胜在于篡卒”。
强国先强军,强军先强兵,强兵先要征好兵。一支军队,当是一个国家最具优秀、最具忧患、最具担当的人的行伍之师。
几年前的全国公务员考试,首次出现军事类选择题,尽管所占分值不高,但在网络和社会中引来千夫所指:“国考”中不该出此“偏、难、怪”的军事考题!一家敏感的外国记者称:“中国民众在这道‘国防考题’前考得不及格。”
麦熟杏黄时节,九朝古都河南开封。夜幕下的清明上河园内琵琶声响,钟鼓阵阵。大型水上实景演出《东京梦华》气势恢宏,演绎了大宋王朝“国富不强兵,到头一场空”的历史悲哀。
距清明上河园几里之遥的某高等院校操场上,一场“军地PK”也在上演:企业招聘点前的熙熙攘攘,征兵宣传车前的冷冷清清。从校门到营门,很近,又很远。毕竟,在学子们价值观、择业观多元化,在读研、找工作为“王道”的校园里,参军并非主流选项。
当前还有种倾向,校园里的征兵宣传不敢理直气壮地讲当兵打仗,倒常掰着手指头给应征青年算“经济账”“实惠账”,给多少优抚金、有什么优惠政策。可是,靠经济和优惠政策“刺激”出来的报国热情,能燃烧多久?
当兵就是要打仗,这就像工人要做工、农民要种田一样,打仗和准备打仗是军人的天职。周恩来、邓小平等一大批当年的“海归”投身革命时,党组织没有给他算过“经济账”和“进步账”。抗战时期,八路军也没给战士们算过这些账,但一声“救亡图存”,应者排山倒海、绵延不绝。
我们不须苛求当代青年心中都“高大上”,怀着多么崇高的理想。哪一代人入伍时都可能揣着自己的“私心杂念”,一位参加抗战的老兵就说:“我当年参军就是为了吃饱肚子,以后慢慢地才懂得‘革命’”。
入伍动机多元化,是正当利益诉求,但多元动机应归位于“一元统一”,那就是 “当兵为打仗”!
“图私利纵然老山铺满黄金,龟儿才去;为祖国即便战场遍布地雷,老子敢来!”30年前,在西南边陲潮湿难耐的猫耳洞内,洞口贴的这副震撼国人的对联,何等慷慨!何等豪迈!
当年,我们这支战伤累累、衣衫褴褛的队伍,从南昌城头历经九死一生走到天安门广场。正是由无数撂下锄头、拿起钢枪,拥别妻儿、告别爹娘的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穿上军装,最终涓滴汇海而成大潮流,众志成城而为新中国,交出了人民解放、民族独立的满分答卷。
当前,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年轻一代,穿过霓虹闪烁的都市,放弃唾手可得的安逸,放下书包,脱去工装,沿着先辈的铿锵足迹,朝着“能打仗、打胜仗”的坚定目标,交出了强军兴军、护佑和平的优秀答卷。
今天,在人民军队承载着历史之痛与使命之重的关键时刻,伴着战鼓催征的征兵“集结号”再度吹响,一个历史旁白在上空回荡——
中国的热血青年,你们应当交出什么样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