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群热血传人
——山东省聊城市多措并举开展烈士褒扬工作记事
■黄 涛 刘朋利
“1941年1月,苏村阻击战中,面对1000多日军的疯狂进攻,八路军130多名战士用自己的身体筑起一道长城,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
“苏村烈士陵园里的126名烈士个个是英雄:营长钟铭新被敌人的子弹打伤了腹部,他捂着流出的肠子滚出工事与进攻的敌人同归于尽……”
“六一”前夕,山东省莘县张寨镇联校举行红色故事会,学生踊跃上台讲述英烈故事。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聊城所辖8个县(市、区)均为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涌现无数英烈。在这片热土上,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蔚然成风,并在新时代书写新的精彩篇章。
记忆·历史远比故事精彩
——“记录者”吴明正的故事
“对于我而言,拍摄这部电影不仅是一次创作过程,更是一次寻根之旅……”6月初,红色电影《绝地防线》将在网络视频播放平台上线,回忆创作过程,制片人吴明正感慨不已。《绝地防线》是莘县的第一部红色电影,它首次将苏村阻击战的126名英烈事迹搬上银屏。
“1941年,八路军官兵在莘县牵制了十几倍于己的日军,126人壮烈牺牲……”几年前,吴明正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苏村阻击战的记录时,心绪难平。作为退役军人,他明白这数字后面必然有震撼人心的故事;作为莘县人,他惊讶和惭愧于自己竟然不知道这段历史!多方考察验证后,吴明正发现,历史远比故事精彩,他决心将这个历史片段搬上大荧幕。
然而,电影的首次立项申请未获通过。吴明正告诉笔者:“乍一听故事情节,当时很多人感到惊讶:130多名装备落后的八路军怎么可能在十倍于己的日军的陆空联合进攻中坚持了那么久,并击毙日军300余人?他们不知道,参战的八路军官兵大多是参加过长征的,有很强的战斗力,更有坚定的信仰、钢铁的意志和视死如归的精神。现在了解那段铁血历史的人越来越少,我更觉得有责任用电影这一大众化的方式记录和传播先烈事迹。”
吴明正的想法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不谋而合。再次提出申请获批后,去年6月,电影开机仪式在莘县张寨镇苏村烈士陵园举行。有老乡找到片场,讲述从老人那里听来的当年战场的细节;招群众演员时,乡亲们争相报名,一位村民直言:“先烈流血牺牲不都是为了我们吗?我们苦点、累点算啥?还要啥报酬?”
拍红色电影、编制“红色记忆”实施方案、推出“聊城·红色记忆”电子地图……聊城市民间志愿者与政府相关部门共同用现代的方式记录下不能忘却的红色历史。
寻找·寻的是根守的是魂
——“寻亲者”王忠祥的故事
2020年“八一”前夕,154位聊城籍英烈的名字补刻在了河南开封烈士陵园的石碑上。那一刻,聊城市东昌府区侯营镇退休干部王忠祥热泪盈眶。
2016年,王忠祥在搜集侯营镇68名烈士的资料时发现,有众多聊城籍烈士牺牲在开封战役中,但开封市烈士陵园中没有他们的名字。为补上这一遗憾,王忠祥决定搜集、整理烈士事迹。然而,由于年代久远、信息不全、行政区域调整等原因,寻找的路困难重重。王忠祥没有退缩,“我自己就是烈士遗腹子,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骑上三轮车,王忠祥走遍聊城市122个行政村。不会用手机导航,他就专门买了一张聊城地图,每走过一个地方就画一个圈,直到地图上画满了大大小小的圈圈。历时4年时间,总行程超5000公里,他收集到154位聊城籍烈士的信息。
为何坚持为烈士寻亲?为17位烈士找到亲人的志愿者艾海鹰谈起几年前接待烈属蔡述曾的经历。蔡述曾的大哥蔡念曾,1940年1月在莘县富裕集对日作战中牺牲。家人多方找寻,1974年才在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找到烈士的埋骨之地。2018年清明节前夕,蔡述曾再一次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来到陵园。艾海鹰劝他:“您都90岁了,让晚辈来祭奠您大哥就是了!”蔡述曾却说:“我来,不光是为了祭奠大哥,也是祭拜安葬在这里的900多位革命英烈。我哥哥很幸运,他毕竟还留下了名字,找到了亲人。可那些无名的烈士姓甚名谁?他们的家人在哪里?只要我活着,以后每年都来……”那一刻,艾海鹰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更坚定了为英烈寻亲的决心。他说:“我已到了快退休的年纪,但这件事我会继续做下去。不为别的,只为让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的英烈事迹能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冠县贾镇宁茉莉营村志愿者宋建国帮助烈士赵明仁找到了亲人;高唐县志愿者徐文峰帮助14位烈士找到亲属,并搜集整理了1100余名山东籍烈士的资料;聊城天涯寻亲志愿者协会专门成立烈士寻亲工作小组……参与寻找和记录的志愿者队伍还在不断扩大。
传承·让英烈精神注入血脉
——“讲述者”韩秀婷的故事
“79年前,冠县桑阿镇前李赵庄村20名手无寸铁的村民在这里被日军残忍杀害,一个个被推入到那口‘血水井’中……”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老师韩秀婷每次讲述《“血水井”的故事》,总是眼含热泪,观者也无不动容。
“首先触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韩秀婷告诉笔者,备讲时,她多次到前李赵庄村实地走访。村党支部书记李金魁把她带到村西农田间的那口水井旁,井已干涸,井壁四周覆盖着深褐色风干的苔藓,一块黑色石碑上“血水井”3个字格外醒目:“村民被一个个推到井里,日本人还用机枪向井里扫射,水涨丈余,变成一井血水……”
聊城,是一方英雄的红色土地,全市在册的知名烈士达1.49万名。为了让红色记忆历久弥新,让英烈精神永续传承,该市常态化开展“红色聊城·我家乡的英烈故事”征文活动。作家、教师、驻军官兵、英烈后代、中小学生以及普通市民等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拿起笔,追忆烽火岁月,讴歌革命先烈。这些红色故事经过评审委员会专家们的精心选编,放在网上,点击量达到10万次以上。部分优秀作品还被汇编成册,作为红色教材使用。
“根据线上教学安排,我们今天上午的红色文化课程主要是为同学们讲‘华北抗战三烈士’……”5月24日,东昌府区兴华路小学的老师正在给学生上网课。该市不仅编写了红色文化系列特色教材,设置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必修地方课程,同时结合疫情防控实际,开办了“红色基因教育网络大讲堂”,把红色故事和英烈事迹搬到网上课堂。
小满时节,聊城气温陡升。在东昌府区侯营镇,王忠祥骑着三轮车,分批拉着制作的108块国防教育展板走遍全镇64个村庄宣讲烈士故事;莘县“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志愿者走进校园讲传统;大街小巷、公交站牌、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红色故事和英烈画像……红色基因在这里传承,红色血脉在这里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