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走进这群年轻的军校学员们,领略青春视角里的“成长之光”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周兴旺 谭宗胤 朱桁冈 责任编辑:杨凡凡
2022-05-17 07:28:44

迎着初夏清凉的风,研究生学员范子豪精神抖擞地走上舞台。台上,背景视频中山区孩子们的笑脸淳朴天真;台下,大家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屏幕,不自觉地红了眼眶。

火红5月,一堂以“青春向党百年路,奋进喜迎二十大”为主题的分享大课开始了。

去年至今,陆军工程大学研究生院数百名研究生学员利用寒暑假时机,在家乡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回校后,经过各级遴选推荐,学员们将调查实践成果以情景式、交流式分享课的形式逐一呈现,既折射出成长的足迹,也闪耀着思考的光芒。

在拜谒烈士陵园的每一次敬仰里,在与父老乡亲的每一次交流中,在同山村孩子的每一次对话里,在奔赴祖国边防的每一次见习中,年轻的军校学员们用青春的视角去观察、思考和实践,同时收获心灵的成长。

青春视角里的“成长之光”

■周兴旺 谭宗胤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朱桁冈

8名来自西藏军区的学员讲述边防官兵的故事。

一只纸飞机

放飞新希望

聚光灯下,学员范子豪吹了一口气,一只春绿色的纸飞机向光飞行,飞进了大屏幕。

瞬间,时空穿越,光阴流转。伴随着范子豪的讲述,时间的表盘拨回到4年前,学员们的目光聚焦到了一群贵州乌蒙山区的孩子身上。

音乐悠扬,时光隧道的那一端,一场春雪让大山有了童话般的色彩。

在这银装素裹的群山中,静静地坐落着一所小学——贵州毕节市燕子口镇雄丰小学,范子豪的社会实践调查地就在这里。

4年前,范子豪踏上这片土地。当时,这里是国家级贫困县的山区。崎岖不平的泥巴路,破旧不堪的木头桌椅,下雨渗水的教室……

“真正震撼到我的不仅是这里艰苦的环境,而是孩子们那些渴望、清澈的眼神。”范子豪说,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叫张徐艳的女孩,因为家庭贫困,她的上学之路异常艰难。

那次,范子豪特意去了趟张徐艳家。家里一贫如洗,几张奖状挂在家里最显眼处,仿佛耀眼的光吸引着他的眼睛。

家访后,范子豪和张徐艳做了一个约定:好好学习,未来某一天相互看见更好的自己。

今年寒假,范子豪再次来到这里,眼前的一幕让他心头一暖:烂尾的宿舍楼翻建一新,土路地面做了硬化,阴暗的旧教室变成了明亮的新教室,破旧木头桌椅换成了整齐的新座椅,新建的篮球场和乒乓球台挤满了欢乐的身影……经历了脱贫攻坚,山村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年过去了,张徐艳以优异成绩考上了燕子口镇阳光中学,家乡也成功脱贫,乡亲的日子越过越好;范子豪则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军校研究生,向梦想更迈进了一步。

滴水见江河。拉开4年的时间轴,通过范子豪的讲述,学员们看见了时间不一样的长度与广度。

4年时间很长,它见证了张徐艳在彼此约定中的成长,向上好学的少年时光;

4年时间很广,它也见证了范子豪在彼此约定中的进步,追寻强军梦的铿锵足迹;

4年时间很厚重,它更见证了贵州贫困山村的发展变迁,描绘出中国普通山村脱贫攻坚的真实画卷。

临行前,范子豪给孩子们举办了一场放飞纸飞机活动。空中,无人机纵横划过,镜头对准孩子们的笑脸;地面,一片欢呼,小朋友们手中五颜六色的纸飞机随梦想一起放飞,在无人机逐渐跃升的镜头下越飞越大、越飞越高……

一只纸飞机,放飞新希望。孩子们的梦想鲜活而明亮。更让范子豪内心明亮的是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带给他的心灵成长——当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青春会因奋斗焕发别样的光彩。

 

学员范子豪与山村小学孩子们灿烂的笑脸。

一首回家曲

唱响来时路

学员乔平娟讲述前,大屏幕上显现出两张照片——

一张照片里,一名女孩手抱一只简陋的乐器,在专注地练习;另一张照片上,一位老奶奶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歌唱,脸上的皱纹藏着岁月的沧桑。

“其实,这两张照片是同一人——邓小岚。”乔平娟说,“大家还记得冬奥会上马兰花合唱团的孩子们吗?邓小岚老人就是这个合唱团的创立者。”

乔平娟的家乡坐落在太行深处的河北阜平县马兰村,她讲述的是家乡孩子们放歌冬奥会背后的故事。

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是因为熟悉,更因为震撼。“都是村子里的孩子,太熟悉了,没想到他们会以这样的方式登上世界舞台。”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河北阜平县城南庄镇的44个孩子走进国家体育场中央,演唱《奥林匹克颂》。冬奥会后,他们的老师邓小岚老人回到阜平教孩子们音乐,一如既往。她创作了一首马兰村版的《回家》,希望孩子们无论走多远都不忘家乡。

“邓小岚老人的父亲邓拓,作为我党新闻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创办了《人民日报》的前身《晋察冀日报》。”乔平娟说,也正是因为这次社会调查实践,让她有机缘去了解邓小岚老人的故事。

1943年底,日军发动“大扫荡”,搜捕报社人员,19位马兰乡亲为掩护报社同志而惨遭杀害。在随报社的一次突围后,刚出生的邓小岚被父亲寄养在老乡家中。长大后,邓小岚的母亲送给她一枚图章,上面刻有“马兰后人”4个字。

邓老师父母年轻时在马兰村生活和战斗,出生在马兰村的她对这里有着深深的眷恋。退休以后,邓老师回到马兰村,教孩子们唱歌,一教就是18年。

在孩子们心中,参加冬奥会的经历像一颗希望的种子深深埋在他们梦想的土壤里,随着新时代的春风生根、破土、发芽、成长。

对于乔平娟来说,看到这些孩子们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聆听孩子们的故事也照亮了她奋斗前行的路。

对于所要呈现的主题,乔平娟和同一社会调查实践小组的李志浩反复商量,最终选定为——“和你一样”。同一主题下,李志浩这次讲述的是和8名战友利用近半个月时间寻访滨州、济南、烟台等9地的革命烈士陵园和纪念馆的故事。

“我走访的是山东滨州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眼望不到头的英烈碑廊。”李志浩说,在英烈碑廊上,镌刻着渤海区55308名烈士的英名,望着这一个个名字,仿佛穿越时空,我看到了那一张张和我们一样年轻的面孔。

电影《长津湖》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我们为什么打仗?”

“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代就不用再打了。”

电影中,指导员梅生说出这句话时,手中不停地抚摸着女儿的照片,带着无尽的眷恋。那是一个父亲保护女儿的勇敢,也是一个国家保卫自己人民的坚决。

一首回家曲,唱响来时路。那些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正是因为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了现在。他们的故事让学员们懂得:今天的繁荣昌盛,是前辈留给我们的礼物;明天的更加辉煌,则需要由我们这一代人亲手创造。“和你一样”——这是我们生生不息的力量。

学员刘三丰讲述拜谒烈士陵园的故事。

一桌团圆饭

几多家国情

这次分享会设置了一个篇章:“故乡之味”。这个篇章里,学员们选择以视频记录的方式展示故乡之美,品味故乡之味。

非遗花饽饽、九宫格火锅、麻辣小龙虾……当大家对一道道饱含故乡味道的美食流连忘返时,8名来自西藏军区的学员上场,让大家心头一震。

学员夏铁成首先向大家展示了一大桌色香味俱全的家乡年夜饭。“今年,是我为数不多在家过年的一次。”夏铁成所在部队是在海拔4370米的某部,雪山矗立,山高谷深,日常担负着“道路保通”的艰巨任务,过年期间能与家人团圆的机会不多。

除夕当天,夏铁成特意给连队的战友打了一个视频电话,电话这头,家乡年夜饭桌上,鸡鸭鱼肉样样俱全,丰盛的佳肴透着浓浓的亲情与年味;电话那头,边防哨所的战友们正在煮饺子,每名战友都用有限的食材做了一道家乡菜,充满五湖四海味道的年夜饭,简单而温馨。

“一家人围坐一起吃年夜饭是团圆,边防官兵扛枪戍守边防为的是大家团圆。端起军人这碗饭——让我更深刻明白了何为团圆,何为家国?何为责任,何为担当?”夏铁成说。

在夏铁成的讲述中,让现场很多学员“梦回吹角连营”——

西南边陲,热气腾腾的连队野炊汇聚军营百味;青藏兵站,历经数次接力运输的瓜果回应战士期待;雪山脚下,巡逻路上的单兵干粮为官兵填充饥肠、补充能量;高原湖边,驻训点位上那顿平平常常的饺子饱含着多少官兵对家的思念……

采访时,打在8名来自西藏军区的学员身上的追光灯反射在主持人胥婉璐眼睛里,亮晶晶的。只有她知道,这些学员的讲述并没有进行“彩排”,而这些话,都是他们埋藏心底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谢谢你们,让我们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边防军人存在的价值,真好。”走下舞台,夏铁成对胥婉璐说。

一桌年夜饭,几多家国情。因为守望与期盼,百姓的团圆折射生活烟火,世间美好;因为责任与坚守,军人的团圆则更多诠释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背后的深意。

用心“咀嚼”分享会上的这顿军营年夜饭,学员们纷纷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心头的干劲更足了……

上述图片由严晓东、李航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