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8·15"丨这些外国友人曾牺牲在抗战沙场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张颖姝 宋国奇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8-08-15 16:04

从印度来的第二个“白求恩”:“这里千千万万无辜受难的人民更需要我”

柯棣华。资料图

在印度孟买,6月29日被命名为“中国日”,因为在40年前的这一天,出生于孟买的柯棣尼斯和其他5位印度医生组成医疗队赴华。

来到中国后,医疗队员们特意请中印文化协会主席谭云山为他们每个人都起了一个中国名字。谭云山提议:在他们每个人名字后面加上“华”字。这个印度医生从此有了相伴一生的中文名——柯棣华。

1939年,医疗队奔赴延安。然而,就在这时,柯棣华不幸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和其他几位医生劝他回国料理后事,他强忍悲痛说:“我的家庭确实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但这里千千万万无辜受难的人民更需要我。”

柯棣华在前线。资料图

1939年11月4日开始,柯棣华和印度医疗队的同伴们,出入枪林弹雨之中,走遍了晋东南、冀西、冀南、冀中、平西和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数次通过敌人的封锁线。在战争环境中,他们和抗日军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们没有任何怨言,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在沿途施行了50余次手术,诊治了2000余名伤病员。

1940年,本可以期满回国的柯棣华和另一名印度医生巴苏华选择继续留在中国。8月20日,“百团大战”打响了,柯棣华和巴苏华投身战地救护工作。在前线的13天,柯棣华收治伤员800余名,为其中580人施行了手术,平均每天施行手术43人次。

1941年,柯棣华正式加入八路军,并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此时,正是抗日根据地最艰苦、最危险的时候。

在晋察冀两年多时间里,他不仅从事医疗工作,还从事教学训练,编写讲义,担负着行政和政治工作。在敌人向根据地残酷“扫荡”的情况下,他和同志们经常沿着山谷峻岭,一边作战,一边转移,一边护理伤病员。

1942年,柯棣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年,一直患有癫痫病的柯棣华再一次病发,医护人员虽全力抢救,也未能挽救他的生命。他没有给战友们留下一句话,没有给他爱妻娇儿留下一句话;但他全部工作,他的热情,他的献身精神,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激励人们前进。

结语:今天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昂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并以日趋开放的胸怀迎接世界各国的来客。中国对于他们而言,是旅游目的地,是巨大的市场,抑或是情结所在地。当他们来到苏州,看到肖特义士殉难处纪念碑,不知是否会感慨他当年的热血英勇?来到沂蒙,看到为汉斯·希伯建造的白色圆锥形纪念碑,是否会震撼于他用笔和枪书写的战斗人生?来到重庆万县,看到庄严肃穆的库里申科烈士陵园时,是否会听到当年战机的轰鸣?来到石家庄,参观白求恩和柯棣华的纪念馆时,是否会对他们坚守阵地深受感动……

七十三载,漫漫来路,七十三载,茫茫征途。赤血丹心谱出一曲曲壮美凯歌,刚直脊梁筑起一道道钢铁长城。这些在异国他乡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的故事告诉我们,反抗侵略、捍卫和平,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永恒信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