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斩棘战军考,不负青春勇追梦。在冲刺阶段,备战军考的战友们准备得怎么样了?让我们走进武警福建总队机动支队,听听军中学子们的备考故事,去感受他们的诗与远方。

军考准备中。 杨德荐摄
万丈高楼平地起
每一个士兵都有一个军校梦。当年,他们携笔从戎,扎根军营,书写热血青春;如今,他们又紧握笔杆,刻苦训练,追逐远方的梦。
“‘错题本’是我的重要‘战备物资’。”备考的日子里,上等兵黄东雄把易错知识点整理成口袋书,利用点滴时间学习积累。无论是操课间隙,还是饭后须臾,他都会拿出它仔细研究。或许“错题本”的纸张已经褶皱,或许上面还沾着些许汗渍,但他相信日复一日地坚持,定会聚沙成塔、滴水成河。

增强军事素质。 杨德荐摄
“有梦想就去追,认定了就去闯。” 这是上等兵吴迪日记本上的一句话。吴迪体型偏胖,体能素质相对薄弱,他常开玩笑说,战友们习以为常的训练,对他来说都是强化训练。即便如此,他并没有放弃,更不敢放松。就拿长跑来说,每次训练他都穿上负重背心,或是绑上沙袋!从“吊车尾”到达标,从达标到良好水平,在战友眼里,吴迪每天都不一样。他说:“你留下的汗水,永远不会辜负你。”
的确,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摸爬滚打的身影,定是军旅人生最美的风景。

苦练习题。 林周伟摄
为有源头活水来
军考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备战的过程注定充满艰辛。在学子们奋斗的背后,各级干部骨干主动靠前,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的备考之路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在精力充沛的时候攻克难题、限时训练,在疲倦的时候整理错题、归纳总结……”为帮助部分基础较差的同志,大、中队干部主动联系到往年考入军校的战士,为他们分享经验、传授方法。对此,语文较薄弱的上等兵胡佳焘颇有感触:“以前有些古诗词总也记不住,现在我在早晨和晚上专门抽出时间背记,并与战友们互相提问,效率提高了不少。”

互相交流学习。杨德荐摄
此外,不少单位还采取合理调整岗哨、整理实事热点、安排干部担任辅导教员等暖心举措,并适时进行谈心交流,加强心理疏导。文化预考结束后,上等兵李毅鹏因为发挥失常而闷闷不乐。“涅槃重生贵在坚持不懈。”排长杨志斌与他分享相似的经历并鼓励他,让他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

加强心理疏导。杨德荐摄
“行百里者半九十。”教导员林小平说:“在考前的‘最后一公里’,我们更要做好各项暖心工程,让他们在追梦路上有不竭的动力!”

家人贴心鼓励。杨德荐摄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不惧失败,永不退缩是每一名奋斗者应有的姿态。军人更是如此,不仅要迎接胜利,更要懂得如何面对困难、战胜挫折。
“只要还有一线机会,我就要全力以赴!”下士姜声涛是第二次备战“军考”。去年,他因为数学发挥失常而与军校失之交臂。要不要再搏一把?姜声涛一度陷入纠结,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实力。但这种状态没持续多久,他就很快就树立新的目标——再战一次!一次与家人打电话时,他跟母亲说:“军人是要上战场的,无论有多少胜算,我都不能当‘逃兵’!”

坚定目标。 杨德荐摄
也正是因为有了备考经历,他主动带领着第一次参考的战友们组成学习小组,根据各自擅长的科目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从哪里跌倒,我就要从哪里爬起来!”上等兵王柯迹是专升本考生,高考时因为英语发挥失常而以十几分之差无缘本科院校。备考期间,为了记住英语单词,他给自己准备了一张张小纸条,有时吃饭时还放在餐盘旁边背记。他说:“经历了军营的加钢淬火,我有更大的信心去实现未竟的目标!”
愿你们继续做追风的少年,去触碰梦想的光芒。愿你们合上笔盖的那一刻,都有战士收刀入鞘的骄傲!

勇敢追梦。 林周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