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走,都是这样的感觉。多跟自己打打气就好了。”打头阵的下士张福广,在训练结束后这样告诉我。
“我们管这种行进方式叫‘趟雪’。”杨斌边走边说,“打头阵的人很关键,既要侦察情况,还要给大家‘趟’一条路出来。说得夸张一点,整个小分队的安危都在他一个人身上。今天这雪不算深。有一年我们在双峰林场训练,一脚下去,大半个人都陷在雪里。那次,连我这个老特种兵都有些怕了。”
面对未知,人的内心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恐惧。只是,“当你的身份是一名特种兵,是一名中国军人的时候,那种恐惧会在最短时间内消除”。那是一种无声的力量,来源于同行的战友,比如那只托住你背囊的手;来源于自己的内心,比如深呼吸后告诉自己的那句“我能行”。
行走在茫茫林海雪原,脚下雪花之轻会让你瞬间感觉到肩头责任之重。
山林中寂静无声。走在队伍中间的我,能清楚地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刚才还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此时已是浑身冒汗。“突突突”的心跳声,不断提醒着我即将到达体能极限。走一步歇几秒,我很快成了特战小分队的“拖油瓶”。为了不影响战友的训练,20分钟后,我选择放弃。
在下一任务点等待战友的时间,杨斌从兜里摸出一块糖递给我,说:“吃吧,补充点热量。”聊起他们的日常训练,我才知道,原来徒步渗透算是最基础的训练课目,而且通常是在凌晨进行。这个时间,“敌人”容易疲倦,深入敌后的特战小分队在夜色的掩护下也不容易被发现。
“你们不困吗?”我问。
“困啊!有次我带队出去,我们有新战士一边走着路,一边抱着枪就睡着了。那时候我心里特别难受。可是没办法,这是我们的任务。”杨斌顿了顿,接着说:“困就困一点,可是家里人能睡个安稳觉。有时候这么一想,还觉得挺自豪的。”
白天行走在雪地中尚且如此艰难,夜晚的行军难度,我实在无法想象。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低温,难以抵挡的倦意,如墨夜色的吞噬……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才能坚持?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抵抗?
看着眼前这个士兵,他的肤色定是寒区士兵所独有的——那是经过凛凛寒风和飘飘白雪吹打后,所具有的红!粗糙,却透着刚毅!
记者走在特战队员的队伍中,体验雪地行军。
凝视眼前的山林,想着还在雪地中前行的战友,我不仅感慨:若不是亲眼看到,我也许永远不会想到,在祖国的北疆有这样一群年轻的战士在守护。成为军人之前,他们还是父母眼中贪玩、爱睡懒觉的孩子;成为军人之后,他们蜕变成勇敢坚毅的共和国卫士,蜕变成我们眼中最坚实的依靠!
杨斌告诉我,他们曾用9小时18分就完成了50公里的极限体能训练,比规定的24小时提前了近15个小时。
在战场上,别说15个小时,就是提前5分钟、5秒钟,都意味着先机,甚至意味着成败。在这个巨大提前量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那一张张被寒风吹红的年轻脸庞,是那一双双被冻皴冻裂的双手,是一颗颗火热跳动的心!
《呼兰河传》这样写道:“这里是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出去是一片白。只有凭了认路的人的记忆才知道是走向了什么方向。”
未来的战场,也许就是这“什么也看不见”的白。对于在极寒中爬冰卧雪的特战队员们来说,今天的实战化训练,就是为了让自己成为那个“认路的人”。
大雪无痕。特战队员走过的路,被最后一名队员打扫,很快又被飘落的雪花覆盖。但,这茫茫雪原定不会忘记留在山间的热血背影。他们的串串脚印,是他们在寒冬中写给祖国最温暖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