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善于加强战略预置
■顾伯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时指出,要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尽快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并强调要健全国家储备体系。这一重要指示,为我们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根本要求,也为各级领导干部加强战略预置,把握战略主动,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
加强战略预置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战略预置原本是军事概念,主要是指国家和军队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安全威胁,在主要战略方向和重点战略地区进行的战略准备,现已扩展到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外交等领域,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战略谋划和战略准备。可以说,战略预置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战略能力的重要体现,事关国家安危和长远发展,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回答好的现实课题。
防范抵御风险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所处的国内外安全环境发生了许多新变化,面临的风险挑战呈现出易发多发等特点,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严密防范“灰犀牛”事件。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和工作预见性,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全面调查预判,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其原因做到心中有数,在带全局性决定性领域进行长远谋划和战略准备,预先配置一定的战略资源及储备,进而提高快速反应和临机抗风险能力。
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现实需要。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应对和处置突发性事件已成为我们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加强战略预置不仅仅是一般的物资储备,而是着眼于事关国家安全需要所作的方方面面的系统准备,对战争、自然灾害、流行疾病、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发挥着“蓄水池”功能。在平时,可以调剂物资余缺、平抑物价剧烈波动;在紧急时刻,可以缓解危机事件冲击,保障经济正常运行和维护社会稳定。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国家战略预置在支持国防建设、经济建设、抗灾救灾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如,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中央储备立即集中力量向地震灾区投放粮油、燃油等物资;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紧急调运中央救灾物资支持湖北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都发挥了重要的战略调剂作用。
维护促进长治久安的重要支撑。任何矛盾都不是凭空产生、突然出现的,都有一个形成过程。开始时只是一些矛盾的苗头或因子,如果没有发现,或发现了不及时处理,苗头就会生长,因子就会叠加,最后酿成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世界上许多“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发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必须加强战略预置,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进一步优化战略资源布局,做到有备无患,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战略支撑。战略预置可能长时间备而不用,但对于遏制矛盾与隐患,或者促进矛盾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都能发挥积极作用。
深刻认识把握战略预置的本质特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从被动应对风险转为主动预防风险,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仗。战略预置的实质是战备的具体落实,其前提是“预先知道”,目标有“战”“慑”之分,手段有“隐”“显”之别。从范围看,可分为全国性战略预置和地方局部性战略预置;从内涵看,可分为战略资源预置和政策法规预置;从领域看,可分为军事战略预置和非军事战略预置。只有把握好战略预置的特点要求,才能既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能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战略主动战。
规划起点具有前瞻性。纵观古今中外,重大战略的顺利实现无不闪烁着超前预置的智慧光芒。战略预置作为战争准备或实施过程中的预备性行动,是为将来应对和消除安全威胁提供“四两拨千斤”的杠杆。这就要求实施者必须站在讲政治、谋全局的高度,以问题为导向,瞄准未来必然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燃点爆点,以前瞻眼光和超前思维“把脉开方”。在规划起点的把握上,不能囿于眼前的目标要求急功近利,也不能惑于一时的困难问题而缩手缩脚,而是善用超前思维,作出有远见的战略判断和战略谋划,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谋大局、抓长远。
体系结构具有整体性。战略预置涉及国家综合能力的方方面面,构成一个结构复杂、关联紧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庞大系统工程,具有全面、整体、系统等特点。其每项具体预置之间有机联系、缺一不可,离开了其中任何一个,整个体系建设就会陷于瓶颈、推进受阻。因此,加强战略预置体系建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平衡、协调推进,避免产生薄弱区域、薄弱领域、薄弱环节。
目标任务具有针对性。目标是战略预置的灵魂,任务是目标的具体化。战略预置的目标任务必须具体明确、符合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具体来说,既服从国家安全大局需要,又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既有整体性要求,又有个体性要求;既具有理论的指导性,又具有实践的规定性,充分体现因地制宜、简便易行、突出重点、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等原则,能够为战略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提供基本遵循。
战术准备具有托底性。战略是方向性的,实施战略必须有具体战术配合。战略预置的战术准备,涵盖范围包括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国际外交、卫生防疫、法律完善以及能源、物资、资金储备等方面,相互之间既独立运行又相互衔接。战术准备应坚持底线思维,在科学预判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做好应对最坏局面的准备,既要有“矛”与“盾”的合理配置,又要做好“攻”与“防”的有机结合,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从而当隐性矛盾成为现实危机时,就可以有序、有力、有效地应对和处置。
加强战略预置重在常备不懈
加强战略预置,既是战略素养的体现,又是一门实践艺术,需要有超前的战略思维。它难在常备、重在常备,也贵在常备。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着眼于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加强战略思维培养,“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像望远镜一样看得远,像广角镜一样看得宽,像显微镜一样看得细,努力做出符合未来长远发展和利益需求的战略预置。
既有敏锐的战略眼光,又有务实的战略举措。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正处于由大向强的关键阶段,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加强战略预置,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敏锐的政治眼光、深远的战略眼光,善于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判断形势、观察处理问题,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必须着眼战略预置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的实际,坚持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落实,做到抓住重大关系以牵住“牛鼻子”,抓住重点领域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关键环节以“一子落而满盘活”。
既立足未来超前配置,又兼顾当前满足急需。战略预置如果缺乏超前性,就必然减弱其实践指导性。因此,必须把对未来的战略趋势研判与当前的战略形势判断结合起来,注重平时预置与临战预置相结合,统筹规划、科学分类、合理定量、定期更新,做到既保障战略预置需要,也能满足当下急需。对于平时发生几率相对较高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生产安全等突发性事件,因其临时预置速度快、准备时间短,容易贻误战机,战略预置必须实现平时预置与临战预置无缝对接,以确保体系完整、储备充足、反应灵敏、迅捷高效、处置有力。
既加强军事战略预置,又强化非战争军事行动准备。加强军事战略预置是战略预置的“重头戏”,对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具有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我国地缘战略环境复杂,各战略方向、各安全领域必须着眼应对不同安全威胁和挑战,坚持统筹全局、突出重点,进一步优化战略布局,强化战略资源储备,做到静态与动态预置有机结合,不断适应战场环境和作战样式发展变化,促进军事领域战略预置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要看到,当今时代军事领域和其他领域的联系更加紧密。必须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需求为导向,加强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抗击疫情、抗台风、抗雨雪冰冻、灭火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战略资源储备,搞好前瞻设计,提高战略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