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度为什么行?10月31日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给出了清晰的回答,用“13个坚持”系统总结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
这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13个坚持”涵括范围的广泛性是前所未有的,既有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又有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既有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又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13个坚持”所具有的广泛性特征,使人们对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优势的认识实现了空前拓展,也使坚定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实现了空前拓展。凭借“13个坚持”的显著优势,任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质疑和攻讦都无法站稳脚跟。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制度成熟而持久。相比以资本为核心以选举为制衡的西方社会治理模式,正是坚定制度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的辩证统一,让中国制度拥有了极强的务实和纠错能力,使中国有能力追求更为长远的社会发展目标。关于如何更好把坚定制度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统一起来,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释放出重大信号。
一是坚定制度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相统一的指导性有新的深化和拓展。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导原则。这一指导原则既蕴含着深厚的制度自信,又富于强烈的改革创新精神。从制度自信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固根基、扬优势”等,都彰显了特有的制度自信。从改革创新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补短板、强弱项”等,则是改革创新的直接体现。这些内容,使坚定制度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相统一的指导性空前增强,必将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强大指导威力。
二是坚定制度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相统一的广泛性有新的深化和拓展。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在明确“13个坚持”的同时,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主题,作出了“13个坚持和完善”的部署。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到“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这“13个坚持和完善”实现了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覆盖。
其中的每一个“坚持和完善”,既以“坚持”体现制度自信,又以“完善”体现全面深化改革,表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广泛性也是前所未有的。坚定制度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相统一,通过“13个坚持”显著优势的全面彰显和“13个坚持和完善”的全面部署,必将谱写新时代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壮丽篇章。
三是坚定制度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相统一的深刻性有新的深化和拓展。这种深刻性,既体现为纵向视角观照到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之治”的深厚历史根基,又体现为横向视角观照到的无论怎样风吹浪打,“中国依旧在这儿”的复杂斗争考验。
从历史看,从提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中国共产党对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在不断深化。面向未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全会提出的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35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的目标,都必须在坚定制度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上有新的深化和突破。
从国际看,面对不断加剧的全球性挑战、世界格局的大变革大调整,中国制度发挥的应对风险挑战的威力不容忽视,社会主义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和平稳定之锚”。
这种深刻性,既体现为单个领域制度自信与深化改革的深刻性,又体现为全部领域在深化改革进程中相互协调耦合带来的深刻性。从单个领域看,全会作出的“13个坚持和完善”的部署,每个领域的“坚持和完善”都直面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都有新的突破。从全部领域改革的协调共进看,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必须更深刻,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必须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刘光明,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海外网智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