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而“实”是落脚点。理论武装“走实”,需要秉持人民立场、强化实践导向、优化理论供给。
秉持人民立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只有秉持人民立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教育引导群众,使广大干部群众掌握理论的“彻底性”,才能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使理论的成效变成“物质力量”,推动理论武装走向实处。而当前还存在着一部分党员干部仅仅是机械地承认党的理论的重要性,对理论的“彻底性”把握不足,从而使理论武装的实效性大打折扣,这也是当前我们不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义所在。秉持人民立场,推动理论武装“走实”,就是要促进广大干部群众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彻底性”,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首先,要完善组织形式,推动理论武装走实。各级领导干部既是理论武装的组织者,又是理论武装的接受者。作为党的理论的学习者和接受者,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高标准、严要求,以身作则,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才能对广大党员干部起到示范作用,才能发挥好带学促学作用。作为理论武装的组织者,各级领导干部还要切实承担起组织带动学习贯彻的领导责任,抓好各级党组织的学习和本地区本部门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把学习贯彻延伸拓展到基层,覆盖到广大干部群众。
其次,在组织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决不能让“包装”代替“武装”,让形式大于内容。理想信念的坚定,必须建立在对理论的深刻理解之上。理论上的清醒才能换来政治上的坚定。秉持人民立场,让广大干部群众掌握理论的“彻底性”,就要坚持内容为王。坚持内容为王,就是用深厚的理论素养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
最后,在组织形式上,要在尊重传播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如自主学习、集中培训、理论研讨、实地考察等,特别是要善于应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新媒体,不断创新新时代理论宣传方式。要在坚持理论武装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基础上,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理论武装的主观能动性,推进广大群众切实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彻底性”,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做实。
强化实践导向: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理论武装需强化实践导向,其原因在于理论本身就来源于实践,其生命力在于对实践所提问题的解释、解答,需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保持生命力,才能不断创新发展。理论的生命力是理论武装的前提和基础。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创新发展,而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得跟进一步。
理论武装“走实”,强化实践导向,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党的创新理论不仅要在学习中深入把握,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只有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才能深化对理论的认识,才能真正领会、掌握理论的精髓,才能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把理论武装的效力转化为推动改革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推动理论武装走向实处。实践与认识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广大干部群众要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做到干中学、学中干;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用理论武装自己,提高认识,提高行动的自觉性。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每一次循环都较前一次进入了比较高级的程度,每次运用理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是实践主体理论能力的自我确证,而每次理论武装收获向积极实践成果、理论效能向实践效能的转化,都有利于实践主体增进对理论的信服,进一步提高理论武装的自觉性,进而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促进知、信、行统一,不断深化理论武装走向实处。
理论武装“走实”,强化实践导向,从具体方面来说,就是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开展调查研究,就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调查研究中,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占有、掌握丰富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探究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提高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不断促进理论武装走向实处。
优化理论供给:理论实现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需要的程度
新时代,党的理论武装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理论教育的供给与需求是否匹配,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段时期内,理论教育空洞抽象的条文多,联系实际的阐述少;从概念到概念的解释多,通俗易懂的生活话语少;立足于宏大命题的阐述多,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关注少。而理论的“需要”到“实现”的过程,也是理论武装不断走向实处的过程。
优化理论供给,应坚持“需求导向”。理论的“客观需要性”,体现在理论对实际问题的解释、解答上。而真正的思想理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对时代呼声的回应,是对重大时代问题的科学回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像历史规律本身不能说明自身,而是需要通过人的主体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实现;理论“客观性需要”也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需要实践主体在实践中自觉应用理论,才能促使理论的“实现”,促使理论武装走向实处。
优化理论供给,要把理论的“客观性需求”变成实践主体对理论的“主观性需求”。理论的“客观性需求”体现了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实践主体对理论的“主观性需求”是指实践主体通过学习、运用等实践形式,对理论科学性、真理性的把握。优化理论供给,就是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理论传播,激发群众的学习兴趣,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以致用。实践主体只有根据切身经验确信其正确,才能形成高度的理论自觉,才能促进理论武装不断走向实处。
优化理论供给,既要深入浅出,以深厚的理论素养来解释现实;又要身体力行,以高尚的品行来传播价值;还要深入基层,以平实的话语启发群众。优化理论武装的供给结构,促使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不断升级,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潜在的学习热情,促进广大干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促使理论“需要”向理论“实现”转换,才能不断推进理论武装走向实处。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孙海星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