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读经典悟原理是提高理论水平的正确道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既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这是对两者关系最精准的论断。经典如同富矿,而原理则是蕴藏其中的宝石;经典是参天大树,而原理则是树上的智慧之果。要真正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精读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而只读二手资料,如同在小溪中舀水而从未见过海洋一样。经典的最大好处是常读常新。在新的时代、新的条件下不断夯实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必须原原本本认认真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当然,学习经典并非目的,目的在于从经典中体悟原理。我认为这“体悟”二字非常重要。没有体悟,就不可能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变为自己真正掌握和内化的真理。歌德说:“莱辛自己有一次说过,假如上帝把真理交给他,他会谢绝这份礼物,宁愿自己费力去把它找到。”从经典中体悟原理,就是把自己的全部经验和思想注入对经典的阅读中,并结合实际从中发现原理的真理光辉。
我们重视MEGA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1)和MEGA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2)提供的文献资料,也重视西方学者近年来在文本研究中取得的可喜成绩,它对于我们深化对经典文献的历史背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准确理解提供了有益的帮助。经典研究如钻探,钻得越深收获可能越大。对经典的深度耕耘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有专人从事文献学研究,从事经典研究非常必要,它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的拓展。
但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这个论述的重要意义。有人说“读经典、悟原理”是不可能的。不同人阅读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如果一部《红楼梦》能读出一千个贾宝玉,为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无数手稿和著作中不能读出一百种马克思主义呢?这种比喻似是而非。《红楼梦》是小说,它塑造的是艺术形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理论,它揭示的是规律。艺术形象可以有不同解读,而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依赖主体的解释,而是取决于实践验证。马克思说过:“哲学是问:什么是真理?而不是问什么被看作真理?它所关心的是大家的真理,而不是某几个人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的规律的客观性和真理的可验证性,是验证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历史是一切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同样如此。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文本和基本原理两者关系的历史基础。文本是个整体性概念,它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出版的著作,包括为研究和写作准备的读书笔记、摘录和尚未定稿的片段,也包括他们去世后整理出版的著作。它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成熟程度是各不相同的。我们要把它们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有内在关联性和连续性的深入的对真理的探求,放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史中来把握。这是一个有探索、有用语或概念的变化和精确化的表达过程,其中会出现不同的提法,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信中也会有对问题不同看法的讨论。这并不奇怪,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但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缔造和成熟过程,它贯穿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的著作中并作为分析方法运用于自己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缔造的以马克思命名的基本原理,是他们著作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具有规律性概括的基本观点,并且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的长期验证,而不只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某个论断或某句话或某个词语。从手稿或经典中拾遗抉微,发现过去没有发现或没有注意的论断或提法,有学术意义,值得研究,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决不会以他们某一手稿或著作中的某句话作为新发现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是把它放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史中予以科学合理的解释。因此,文本和基本原理两者关系的答案存在于思想发展的历史之中。如果把文本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剥离出来,与原理的形成和成熟过程相互隔离,就既不能理解原理的正确性,也不能理解文本内涵的丰富性、多样性,更不能解释其中存在的某些差异性甚至所谓矛盾性。
文本研究要注意方法。因为专注一经而没有历史连续性的观点,容易孤立化和碎片化,并由此导致片面解读甚至误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缔造马克思主义并非一次完成的,可以说,终其一生都在不断根据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完善自己的理论。为什么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产生的误读最多?就是因为其中马克思的思想正处在形成的过渡期。它既包含天才思想的萌芽和亮光,也有它由之而来的曾经信仰的遗迹。如果只着眼《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而把马克思1845年撰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随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针锋相对的批判置于理论视野之外,就会把手稿中的人性的异化和复归说成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以后的著作都是对它的背离和后退,从而导致用抽象人本主义历史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颠覆性解释。
对于一种学说的创立者来说,重要的是他已有手稿的真实性,而不在于它手稿的完整性。在于已发现手稿说了什么,而不在于手稿没有说什么。《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第一卷出现多种编辑版本,这只能代表编辑者的观点和编辑方法,它不能改变已有手稿本身包含的观点。只要考察一下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各个手稿中包含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就可以明白它对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负责人格哈德·胡伯曼说:“马克思是德意志哲学的集大成者,并将哲学和社会科学结合起来。马克思著名的历史唯物主义论断,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他承认,《德意志意识形态》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
特别重要的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重要论述,决不能忘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史应该包括他们的实践史,包括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战友们为其理想和信仰奋斗一生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的历史,应该成为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活生生的实践展示,也是我们在研究文本时必须考虑的实践标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生是革命者的一生,他们用各种方式参与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他们一生都在以无可辩驳的理据批判资本主义,论证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终身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进行理论研究,他们在著作中运用的哲学武器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任何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所谓有新发现的解释,如果无视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以实践活动方式展示的理论的实际内容,而是寻章摘句抓住某一手稿或文本中的片言只语来否定或曲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和相互关系,都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我们反对以文本为依据读出的所谓“马克思主义本质未定论”“马克思主义并非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缔造论”“恩格斯伪造论”“马恩对立论”“两个马克思对立论”,等等,因为它涉及的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某些差异或个别观点的不同的提法,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否定。把经典特别是其中未经整理发表的多种手稿中的某些差异性放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缔造的马克思主义之上,放在经过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过的基本原理之上,是西方某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学”由来已久的做法。我们不能重复这种思路。这种研究路径和目的,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是背道而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