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概括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我们之所以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区分视为哲学基本问题,就因为这一划分决定了其它的哲学理念,包括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以唯物论为前提,这一前提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必定是以客观世界为对象的实践,因而实践必定是客观的、开放的、无限的物质变换运动,必定是以反映论为基础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必定是以人民为主体的历史活动和社会变革过程,必定是人民利益逐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成为现实的过程。而如果拒斥唯物论,实践就必然成为主体设定客体、主体自我外化的主观性活动,就必定成为从个体需要和人性诉求出发的意志性活动,就必定成为排斥客观真理和科学认识的实用主义。可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去唯物论,是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理论是非。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不能把这一观点推广到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其“核心和实质”就是列宁、毛泽东反复说过的“对立统一规律”。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其最根本观点则是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把实践的观点夸大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际上就打开了滑向实践本体论的缺口。应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概括,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和内核。马克思把自己创立的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列宁、毛泽东把这种新唯物主义概括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这种唯物论的彻底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是全覆盖的唯物主义。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世界全部领域,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想精神领域,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观。第二,它是全融通的唯物主义。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唯物主义原则打通了历史和自然、思维和存在、生活和生产、受动性和能动性、个人和社会等等一系列的传统对立,形成了没有理论死角,鲜活、生动、生机盎然的唯物论。这种彻底的唯物论,说到底就是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结合的唯物论,就是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概括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能有将其取代或与之并列的其它概括。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基础,是马克思制定自己新哲学世界观的重要基石。但科学实践观的创立,前提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论转向。概言之,马克思的哲学变革,有两个重要的关节点:一是1843年底实现的、被列宁概括为“两个转变”的节点,即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二是1845年春实现的、以恩格斯称之为“包含天才世界观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标志的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正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第一个节点,奠定了马克思实践观点的唯物论前提。如果只从第二个节点开始讲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不仅会抹煞费尔巴哈在马克思哲学变革中的“中间桥梁”作用,而且必然混淆马克思的实践观和唯心主义实践观的根本界限,为实践本体论的迷误开辟道路。只有唯物史观才揭示了感性客体的能动性,这就是受客观必然性制约的对象性活动。人的感性存在是第一位的,而主观能动性是第二位的,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活动当然是人的选择性活动,但是这种选择性活动的基础却是非自由的历史必然性,不能用历史选择论否定历史规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