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至20日,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
本届大会是世界哲学大会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国哲学思想文化传统作为基础学术架构,第一次将中国精神秩序中核心关注的自我、社群、自然、精神及传统作为核心议题,以“学以成人”为主题展开全方位的哲学研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此次大会将为此增设专场捐赠讲座,纪念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从1900年的巴黎到2018年的北京,岁月的年轮铭记了一代代中国学人的奋进与求索,见证了中国哲学话语走向世界舞台的历史征程。历经百年沧桑的北大燕园,即将以其融贯中西的开放情怀,鸣奏和而不同的哲学交响。
哲学之光照亮百年求索
“经济活动和进取精神的中心。”历史学家皮埃尔·米盖尔如是描述1900年的巴黎。彼时,万国博览会和第一届世界哲学大会在此举行,工业盛会和思想盛宴交相辉映。
第一届世界哲学大会由国际哲学界知名学者发起,亨利·伯格森、保罗·纳托普、亨利·彭加勒、伯兰特·罗素、格奥尔格·齐美尔等著名哲学家云集,哲学诸领域的全球性对话由此启幕。但很长一段时期,世界哲学大会上鲜有中国学者的身影。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之中。
这个拥有悠久哲学传统、塑造了古老文明的东方国度,却在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陷入彷徨,几近崩溃。
“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经过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艰辛探索,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当务之急是要用新的哲学对大众进行思想启蒙。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1912年,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创立,中国现代哲学自此发端。
李大钊开设了唯物史观等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课程,胡适、冯友兰、张岱年开辟了创建中国哲学学科的不同研究模式,蔡元培不遗余力倡导美育,杜威、罗素等应邀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构成的中国现代哲学学术版图从此奠基。“北大的哲学传统,一开始就是开放的、包容的,同时又植根于中华文明。”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说。
1934年,冯友兰应邀出席赴布拉格参加第八届世界哲学大会,在题为《哲学在现代中国》的学术报告中,他向国外同行描绘了中国哲学研究现状,并讲道:“第一阶段的精神领袖们基本上只有兴趣以旧释新,而我们现在则也有兴趣以新释旧。第二阶段的精神领袖只有兴趣指出东西方的不同,而我们现在则有兴趣看出东方西方之间所同。”
“在这届大会上,冯先生批判了当时中国学界存在的‘全盘西化’和‘古史辨派’两种思潮,明确了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重要性,并在世人面前表明‘阐旧邦以辅新命’的哲学研究立场。”重新翻阅这篇在中外哲学交流史上颇具影响的文献,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牟钟鉴仍为其气势所感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哲学大会被迫中断,直到1948年才得以再次举行。同年,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成立,作为全球最高层级的非政府性世界哲学组织,每5年定期召开一次世界哲学大会成为其主要活动之一。
1978年,中华大地,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一篇哲学文章石破天惊,发出震撼人心的时代先声。随后,改革开放迎来学术成长的春天,中外学术交流的大门由此打开。
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首次组团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了在蒙特利尔举行的第十七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大会闭幕式上,主席致辞后专门请中国哲学家汝信发言。汝信的简短演说积极、热情,在世界哲学大会上初次展露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哲学家的真诚形象。”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姚介厚回忆。
此后,历届世界哲学大会都活跃着中国学者的身影。1988年起,邢贲思、姚介厚、谢地坤等相继当选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指导委员会委员。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担任大会分组会议主席。2013年,中文成为世界哲学大会的永久性工作语言。
随着学术交流范围的扩大和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中国举办一届世界哲学大会,成为中国学者的梦想。
2013年,第二十三届世界哲学大会结束后,在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上,经过一番激烈陈述、争辩、质询、反驳,北京大学在与巴西哲学协会的竞争中胜出,获得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主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