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陆军新锐的“换羽”之路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魏兵 钱晓虎 等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8-08-13 03:10

作为现代化新型陆军建设的探路者,第78集团军某合成旅一营矢志强军梦想、锐意改革创新,成为全军第一个成建制、成体系完成由传统步兵向新型合成步兵转型的营级单位,开创了我军这一类型部队建设的多项先河。一个时代的军人有一个时代的特征。走近一营,我们从那些普通的面孔上,不仅能看到新一代军人的表情,而且能聆听到追逐强军梦想的呼吸。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一支陆军新锐的“换羽”之路

——第78集团军某合成旅一营矢志改革强军新闻调查

■解放军报记者 魏 兵 钱晓虎 特约记者 吴科儒 李 亮

恩格斯说:“人们酷肖他的时代,远胜于酷肖他们的生身父母。”

然而,这种“酷肖”,并不与生俱来。与时代竞速,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破茧成蝶”的蜕变,每一支军队都要实现“浴火重生”的转型。

作为现代化新型陆军建设的探路者,第78集团军某合成旅一营矢志强军梦想、锐意改革创新,成为全军第一个成建制、成体系完成由传统步兵向新型合成步兵转型的营级单位,开创了我军这一类型部队建设的多项先河。

一个时代的军人有一个时代的特征。走近一营,我们从那些普通的面孔上,不仅能看到新一代军人的表情,而且能聆听到追逐强军梦想的呼吸。

新锐之思——

“锤炼新型作战力量,取决于我们的思维和视野能否超越武器性能的边界”

一营的装备很新。

“新到啥程度?过去练就的操作技能,似乎就剩下了‘扣扳机’还没有变。”

三连连长降巴克珠,是全军爱军精武标兵,两次荣立一等功。然而,这个曾24次比武夺冠、5次打破旅以上军事课目纪录的“牛人”,面对配发的近百种新型装备、数万个部件和数百份说明书,“眼前像立起了一座大山”。

“我们藏族有句谚语,‘山让水低头,人让山低头’。可面对这座大山,当时大家都不知道怎么迈开步。”降巴克珠和战友们曾一度迷惘。

练越野,他们曾磨破脚下胶鞋;练攀登,他们曾磨出手掌老茧;练射击,枪管挂水壶,枪身放弹壳,练到眼睛流泪红肿……可如今,从靠“两条腿、一杆枪”打仗的传统步兵向新型合成步兵转型,面对“过去摸都没摸过的家伙”,究竟从哪儿练起?

转型再出发,多少原来的专业骨干、技术大拿、训练标兵站在新的起跑线。

——炮班班长徐大鹏,曾是旅里有名的“一号观察手”,然而握着新式侦察设备,却一时丢不掉“老一套”的侦察方法,第一次沙场亮相战机一误再误。

——无线班班长杨壮,面对“罢工”的新型电台,拿起螺丝刀就开工,故障没排除,按键却装不上了。下达任务的关键时刻“掉链子”,杨壮羞愧得抬不起头来。

观念的陈旧,比枪炮的陈旧更致命;思想的偏差,比准星的偏差更可怕。全营接手新装备后的首场演练,最后竟然被判定“伤亡”70%。

演练复盘,大家没有一丝胜利的喜悦。多种新型火器为啥不会灵活配系,陆空信息网络为啥没法搭建联通……“70%的伤亡,如果真是打仗,多少条命没了?!”

“有了新装备、新要素、新编制,我们打得远了、看得远了、联得远了,可为啥打仗不灵?”营长宋恒哲一语道出大家的反思,“锤炼新型作战力量,取决于我们的思维和视野能否超越武器性能的边界。”

从零起步,从基础理论学起,一营官兵自己编教材、写教案,为了搞懂一个数据,有时在车上一干就是几个昼夜。

从火炮构造到指挥系统,从赋予射向到诸元计算,一营官兵一步一动地测、一分一毫地比,梳理总结出新型火炮射击诸元计算、观察所开设等6种新方法。

“过去练‘脖子以下’的硬功夫,如今要多练‘脖子以上’的硬功夫。”谈到转型之痛,二连连长贺亚鹏感慨颇多。

一场夜战,二连正以小群多路的方式向“敌”迂回包抄。导调情况突然传来:“前方300米出现小股‘敌人’,一班突击车被毁。”

贺亚鹏感到奇怪:搭载红外摄像载荷的无人侦察机早把那个区域“滤”了好几遍,“敌军”怎么冒出来的?

“蓝方采取了红外遮蔽。”导演部的解释让贺亚鹏如梦初醒,立即下达指令,利用隔热模块对己方突击车发热部位加以遮盖。

第二道难题接踵而至——“连队电台受到强电磁干扰,通信中断。”夜幕下,旗语、光电等手段都用不上,咋办?贺亚鹏灵机一动,利用信息化终端的简易信号建立通联,继续指挥。

一夜鏖战,几次化险为夷,汗水浸透了衣背,贺亚鹏却越打越清醒:“旧的思维定式是个‘隐显靶’,在这个地方打倒了,不知道会在别的什么地方冒出来。不消灭它,就难打胜仗!”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