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深刻阐明了新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新常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内容,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经济理论,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蓬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典范。
近年来,浙江省长兴县吕山乡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图为吕山乡吕蒙山休闲公园山顶观景台。新华社发
第二十一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集中展示高精尖科技成果,分享科技产业发展新理念新模式新思路。图为小朋友在仔细打量“雪龙”二号科考船模型。新华社发
1、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与发展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其强大的逻辑力量和鲜明的立场情怀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现实形态总是在与具体国家、具体时代、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焕发生机、丰富发展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和形成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重大创新。
创新发展理念深化了对发展动力的认识。马克思认为,价值规律的重要作用就是激励商品生产者通过创新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动力理论,他深刻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协调发展理念深化了对发展中各要素之间重大关系的认识。马克思提出,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两大部类,两大部类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这其实就是强调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
绿色发展理念深化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这就要求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的正确路径。
开放发展理念深化了对发展空间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市场经济必然是开放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他提出并大力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贸区建设等都是落实开放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
共享发展理念深化了对发展目的的认识。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把人的发展分为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三个阶段,强调共产主义追求的是第三个阶段,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并将其作为贯彻共同富裕原则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目的的认识。
创新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支撑、辩证统一,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2、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性战略判断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决策部署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区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从大的方面区分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也分析了经济发展周期中各阶段的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了一些新的战略判断,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各类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难度日益增大。国内外发展条件发生的重大变化,决定了对经济发展的认识和做法也要改变。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在全面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他要求“理性对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2014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9个方面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随着国内外发展条件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论述,立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根据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进一步强调重视发展实体经济;从我国是大国经济这一国情出发,强调发挥大国发展空间优势,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等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推进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随着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也不断提高,民生福祉持续得到改善。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中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表现为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四个环节同时存在并且相互转化的过程,必须始终重视生产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同时又必须高度重视分配、流通和消费对生产的巨大反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这个基本理论要求我们,全面认识生产与分配、流通、消费的辩证关系,全面理解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不能仅仅从供给或需求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发展问题,也不能把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割裂开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思维深入分析经济发展中的复杂关系,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论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
一是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个重要论断,认清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是结构性产能过剩,而不是某一个行业或者所有行业的产能过剩,也认清了我国的需求变化情况,还存在大量“需求外溢”。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发力,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
二是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个重要论断,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得以提升,从而能够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个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基本路径。
四是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项重点任务,从生产端入手,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执笔:储峰)
《光明日报》( 2018年08月02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