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后苏东坡续词《洞仙歌》,如何做到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张西成责任编辑:董玥
2017-08-31 09:52

做好军事理论创新下半篇

—— 有感于苏轼“续词”

●战争历来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是在军事家的头脑里,第二次是在现实中。

苏轼是一代词宗。在他7岁时,见到眉山的一个老尼,她告诉苏轼,自己曾经去过蜀主孟昶的宫廷。一日,天气炎热,蜀主和妃子花蕊夫人深夜纳凉于摩诃池上。孟昶作了一首词。这个尼姑还能记得这首词,并告诉了苏轼。

40年后,苏轼只能记得词中头两句。有天得暇,苏轼寻找词曲,猜测这词应该为洞仙歌令。他因此循着前两句的意境猜测蜀主的想法,将词续完,成为《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姑且不说该词论的是谁、讲的是啥,单就“续词”一事,苏轼凭着自己的零星记忆和丰富想象力,在原来基础上成就了一篇意境深远的传世佳作,足以让人拍案叫绝。其实,在学术科研领域,也有许多“续词”功夫一流的非同凡响者。科学家爱因斯坦从牛顿力学原理中“续”出了著名的广义相对论,德国名将古德里安从戴高乐《职业军队》一书中“续”出了闪击战战术,美军从苏联将领加列耶夫关于信息技术革命著述中“续”出了军事转型的领头羊地位。前者与后者相映成趣,让人唏嘘不已却又耐人寻味。

一位军事家说过:“同人的任何创造活动一样,战争历来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是在军事家的头脑里,第二次是在现实中。”实践证明,在历史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上,个别军事家勇开历史先河,或提出时代构想,或指明未来趋势,但只是跨出了理论创新的第一步。欲要彻底完成理论的嬗变,还须一批后来者,对同一科学命题的不同侧面和各个环节给予持久性、接力性关注,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深度解析才行。如果众人只是抱着观望、欣赏甚至无所谓的态度,不在“续词”上努力,社会文明的发展肯定赓续不到今天的辉煌。

目前,我军的军事理论创新形势喜人,但繁华的背后也存在一些虚浮现象。例如,尽管我军很多年前就有人提出“信息战”“信息化战争”的概念,但时至今日仍难以看到具有说服力且兼有我军特色的信息战理论体系。现代战争的深刻变化,最主要体现在制胜机理的变化,然而我们在探索制胜机理上常常在重要性、必要性上打转转,至于其操作性、实践性方面却迟迟见不到下文。军委首长提出要加大实战化训练力度,下边层层都这样讲,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难以深下去、难得钻进去。如此悬在空中、犹如雾中的学术成果,即便汗牛充栋,往往价值也不大。

“谋篇难,凝意难,功夫重在下半篇。”显而易见,做好军事理论“续词”的探索既重要又艰难,责任心、求知欲缺失者不想“续”、不敢“续”,感知力、创造力弱化者“续”不准、“续”不深。这就需要从强化问题意识入手,通过制度机制来纠偏导向、改良除弊,尤其对那些别人在探索未知、我们在借鉴复制,别人在超前设计、我们在诠释已有,别人在创新发展、我们在欣赏陶醉的积习,越快克服越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