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算数首先要心中有数,把真实情况搞准确,把现实底数摸清楚
“算了说”方能“说了算”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周瑜给诸葛亮出了道难题:三天之内监造十万支箭。诸葛亮随即答应:“三天办不到,甘愿受重罚。”对一般人来说,这无疑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诸葛亮敢立此军令状,是因为算准了三天后会有大雾,摸准了曹军的作战方式,心中早有了借箭之策。
诸葛亮通过对打仗诸要素的深入研究,以“算了再说”成就了“说了能算”的佳话。然而,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常面临“说了不算”的尴尬:抑或“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抑或“你有决策,他有对策”,抑或决策落不了地、落不到底。“说了不算”的现象,看似问题在下面,实则根子在上面。有的领导干部“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凭感觉抓工作,拍脑袋作决策;有的搞“一人生病众人吃药”,不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是一锅煮、一刀切;还有的说一套做一套,自身形象不好,个人威信不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力。
古人说:“决胜大略,必先定于胸。”说话算数首先要心中有数,把真实情况搞准确,把现实底数摸清楚。胸有成竹,才能运筹帷幄。陈云同志曾深刻指出,“片面性总是来自忙于决定政策而不研究实际情况”,并要求“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很多情况,“蹲在机关里是找不到的”。只有真正走下去、深进去,到基层调查研究,到一线望闻问切,搞清病灶,才能对症下药,才会避免“作出害死人的主观主义的所谓政策”。
工作中还有一种情况,同一句话,这个领导说了行,换个领导说了却不管用,何至如此?关键取决于领导的威信和非权力影响力。领导干部有威信,说话就有威力。有没有威信,不在于权力的大与小,而在于品行的正与邪、能力的强与弱、作风的好与坏。如果领导干部日常工作常甩手,敏感事务常插手,遇到问题常袖手,棘手难题常撒手,或者平时光表态不表率,只挂帅不出征,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久而久之就会陷入“老不信”的“塔西佗陷阱”。领导干部要想“说了算”,不仅要“算了说”,还要通过大量干在平时、做在经常的工作,为威信加分,给形象增色。领导干部威信高了,说话的分量自然就重了,就能在具体工作中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