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的经济理论为啥在战场上大显神通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郑蜀炎责任编辑:董玥
2017-08-31 10:09

聊聊战场上的经济学

●抽象的经济理论总能在变化莫测的战争中找到用武之地。

古往今来,很多以战争为主题的书,都能读出浓浓的经济味道来。让人惊讶的是,抽象的经济理论总能在变化莫测的战争中找到用武之地。

1944年,盟军开始轰炸德国本土,为此,专门由300名文职雇员、350名军官和500名士兵组成了庞大的“轰炸效应调查团”。种种数据表明:战术轰炸如同打翻一桶牛奶,而战略轰炸则如同杀死奶牛。如果加大投入,能够获得加倍的杀伤效果。依此结论,盟军于1944年10月在德国投下50465吨炸弹,是论证前的328倍。

而我们熟知的“闪电战”,据说依据也是出于经济学。希特勒认为,对德国而言,战争是最“廉价”的发展投资;同时,早打快打的收益将超过风险与成本,拖的越久成本越高。日耳曼民族从来都不缺少头脑精密度堪比计算机的聪明人,在战争初期取得巨大“收益”后,其决策层中有不少人提出见好就收,因为按照经济学原理:一,如果超出临界点,投入越多,得到的收益反而越少;二,作出一项选择时必然要放弃另一项选择,这就是机会成本原理。可如同炒股获得了暴利难以收手一样,希特勒不管不顾地开始了新的豪赌——侵苏战争,并很快尝到了违背规律的苦果。

说到这,想起二战中因装备落后、缺油料少弹药而被讥笑为“负责搞笑的常败之师”的国家——那个被绑在希特勒战车上的意大利。说起来,这番结局列宁早就从经济学上作出了科学的预言,因为意大利是一个“贫穷的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的那些侵略本质,墨索里尼是既有贼心又有贼胆,可就是无贼力去干。

与意大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在物资奇缺的战场上,略显“奢侈”的饮料却被作为军需品来供给,让“可口可乐”这个品牌伴随着战争出现在欧洲大陆,甚至成为美国文化的代表风靡世界,大赚其钱。

算起来,最精明当属英国人。当同时代的欧陆君主们热衷于宫廷文化和“十字军”东征时,英伦三岛上的国王与臣民不顾欧洲贵族们的耻笑,奉行一种兵商合一的、国家保护下的贸易,坚持所谓“不能为殖民主义浪费金钱”,从而将扩张变为一种有利可图的生意。尤其是在“百年战争”中输给法国,并从此丧失大陆上所有地盘后,他们把海路和商权的开放放在首位,甚至不惜组织“官办海盗”来抢掠钱财。

说是“商业立国”,其实英国人的滚滚财富里不仅有铜臭味,更有血腥味。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签订平分世界的《托尔德西利亚斯条约》时,英国被忽略不计。可他们却成功地在全球范围建立了殖民地(原料加市场)——海洋(商路)——本土(工业)的掠夺式“大循环”,从而有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不落帝国”的记忆。

相较之下,中国古代一些朝代养兵用兵,就很缺乏“经济头脑”。宋朝时,军队数量大的令人咂舌,达120万左右,养兵之耗占岁入80%。当时的兵员制度可谓奇特,每逢荒年将破产流离的老百姓招募到军中,让其有口饭吃免得造反,且服役年限到60岁;再加上祖上“陈桥兵变”带来的病根——对前线将领拥兵自重的顾忌,层层“叠床架屋”的钳制束缚……所以,百万之师不过只是“厩马肥死弓断弦”的冗兵散伍,战斗力可想而知。

明清时代,由于大量士兵脱离农业生产,浩繁的消耗使得晚明年间军费开支达国库年收入的2.25倍。没有谁经得住这种无底洞式的投入,装备火器的落后似也在情理之中了。

当年林则徐上奏禁烟,所言鸦片危害有二:一是将无可御敌之兵,二是将无可充饷之银。道光皇帝着急的首要并不是鸦片的流入,而是白银的外流。他把林则徐派去禁烟,主要目的实际上是去缓解大清的财政危机,指望通过禁烟把各级贪官吃回扣、饱私囊的银子敲打出来。

林则徐禁烟无助于清廷增加收入,可打仗要花钱啊。道光没有考虑如何建立起一套合理的财政税收制度来支撑战争,而是抄了管外交的大臣琦善的家,用抄出的钱去打仗。这样的仗不输才是怪事。

割地赔款后,清廷重修了《大清一统志》,把那些割去的地依然标出。英人要银子,大清要面子,两种价值观下的国防建设会是啥样,也就高下立判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