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器兴道形成装备文化
恩格斯指出:“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近代以前,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对战争胜负影响有限,军事理论更注重韬略、谋略,缺乏对技术的理解和关照。当今时代,人类战争实践已经从自然空间拓展到技术空间,理论与技术呼应,战略与工具协同,思想与行动并进,是新军事革命的鲜明特征。如美军1982年提出“空地一体作战”理论时,新型坦克、隐形飞机、精确制导等并未大量装备部队,许多甚至还没有投入生产。“自主战争”“影子战争”“第六代战争”等也都是基于科技发展态势,提出的未来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
因此,军事理论必须主动回应科技创新提出的挑战,也就是谋求以器兴道。源于技术、面向技术、超越技术,从技术的原点上寻找创新的灵感,坚持非对称作战思想,洞察强敌技术上的“阿喀琉斯之踵”,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符合现代战争规律的先进作战理论体系。要充分发挥技术路线图在制定军事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战略的顶层设计,资源的综合集成,为战略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具体步骤。近年来,无论是美军的《2020联合构想》,抑或俄军的《2020年前武装力量建设计划》,都十分注重军事战略的规划和路线图设计。要注重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加强联合作战实验室和有关数据库建设,从作战实验等“战争预实践”中设计未来战争,通过模拟仿真系统检验作战理论。
我国古代在传统技术活动中讲究“制器尚象”。《周易·系辞上》讲:“《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制器尚象”的意思就是说,创制人造器物必须崇尚“象”理,引申含义就是器物之造要体现文化底蕴。国防科技创新作为兵器制造的范畴,自然也要遵循“制器尚象”的内在机理,注重器物与文化的交融。事实上,国防科技不仅仅是冷冰冰的钢铁与硅片,从文化的维度审视武器装备,能够让我们看到渗透于钢铁之中的人类科技文明与军事思想,看到深深嵌入在硅片之中的民族“胎记”和文化“烙印”。
美军奉行“技术制胜”“零伤亡”等信念,映射在国防科技发展上,就是充分利用科技优势,不惜重金打造“断代优势”的武器装备,极力发展隐身战斗机、无人作战兵器、导弹防御系统等等。俄罗斯的大国思想、横跨亚欧、重战尚武等民族特性,深刻地影响其武器装备的发展,打造了自成体系、重视威慑、灵活务实的完备武器装备体系。我军国防科技创新也应秉承“制器尚象”思想,注重武器装备发展的本土化与实效性,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形成民族特有的武器装备文化风格,让冰冷的武器装备坚硬躯体中流淌着文化的血液。
总之,国防科技创新必须坚持道器并重,我们这里所言的“道”,不是传统文化中玄妙的悟道,而是侧指科学的理论规律、前瞻的战略思维。我们这里所言的“器”,也不是日常语言中简单的物体,而是侧指战争的器物、作战的技术。国防科技创新要注重以道驭器,超越实用理性,谋求以器兴道,秉承“制器尚象”。在武器装备与本土文化之间找到契合点,在科学原理与技术开发之间找到链接点,在战略研究与装备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为此,就要锻造遴选一批懂科学、懂技术、同时也懂哲学、懂政治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要深谙传统文化的精髓,善于在装备发展与民族文化之间架设桥梁。要熟悉基础科学的前沿问题,善于根据基础科学的动向和趋势提出国防科技创新的新方向、新需求。要坚持文化与装备交融,战略与技术并行,软硬兼施,道器并重。决不能在道器二极之间震荡,而要保持必要的张力。
(“柯大文”系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