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做一件事,难的是守住细心——
“打仗是一门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走神”
黎登贵爱写日记。家里的日记本摞起一人多高。
有趣的是,从2008年到2011年间,日记里提及绳子的地方居然有80多次……
小小绳子,为啥“拴住”了黎登贵?
战士们告诉记者:绳子,是特种兵必备的作战器材,无论攀崖爬楼、牵引横越、敌后机降、布设陷阱,都不可或缺。
然而,就在这80多次之后,黎登贵提出,将所有训练用绳由直径4厘米的粗麻绳,换成直径1.2厘米和0.8厘米的细绳。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提议反对声不小。
“粗麻绳摩擦力大,一握即紧,踩绳也给力,细绳既不好抓也不好踩,还勒手,远不如粗麻绳好用。”“绳子粗细,训练大纲、教材并没有作明确规定。绳子变细了,攀登就变难了,训练成绩也下降了,何苦给自己找难堪?”
黎登贵不为所动:“细绳比粗绳体积小,便于携带,负重也减轻了70%,在持续作战中更实用。打仗的时候用什么绳子,咱们训练就应该用什么绳子。训练不仅要跟敌人较劲,更要跟自己、跟一些传统习惯较劲。”
就是这股劲儿,催促着黎登贵查资料、问官兵、跑市场、进院校,买来各种材质的绳子做试验……日记本上的80多次记录,正是黎登贵摸索改进绳子的点点滴滴。
就是这股劲儿,让黎登贵在一个又一个有关实战的细节上反复琢磨。
在统一配发的战斗携行包上,黎登贵根据物件尺寸和形状,缝上多个小口袋,北斗手持机、手电筒、指北针、地图等物件分别放置,触手可及,取放方便;特种兵手语沟通在密林间容易被遮挡,黎登贵模仿鸟鸣兽语,创造了数十种“通话”方式;传统手枪套的设计影响取枪速度,黎登贵根据不同作战环境改造了3种样式。特种射击、攀登、捕俘等13个课目的很多细微之处,也被他改造得更加贴近实战。
黎登贵说:“打仗是一门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走神。凡是不符合实战的就得改,马上改。”
一次训练,黎登贵大胆提出,将炸药包的捆法由“四横三纵”改为“三横两纵”。炸药怎么摆、用什么绳子、怎么打结、雷管朝哪边等等,都做了改进。有人质问:教材规定的捆法怎么能改?黎登贵解释说:“教材是针对以前用的散状炸药规定的,现在用的是块状炸药,再采用以前的方法,就是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
话虽如此,可是新捆法怎么试验?万一引爆时炸药散落,后果不堪设想!
“我去试!”黎登贵翻出掩体,炸药包成功引爆,速度比过去快了22秒。
这一次改进,让他们在国际赛场一举夺魁!
一生只做一件事,难的是守住静心——
“我希望人家记住的,是一个军人的样子。”
得知自己被破格提升为旅参谋长,黎登贵惊讶不已。
“确实没想过这事儿。”他说。
其实,黎登贵并不是一个命运的宠儿——
半夜搞拉动、雨天练攀登、冬天跳泥坑……担任营长之时,黎登贵练兵的强度,全旅皆知,也不乏异议。
“野外驻训,别的营第一件事是开安全形势分析会,他做的第一件事却是带着大家在陌生地域分组对抗,摸清战斗力底数。当时我们就提醒他,注意一下上上下下的眼光,别‘不合群’。”一位老战友回忆说。
果不其然,正当他在营长岗位上大展拳脚之时,一纸调令却将他平调到了某技术科室任副主任。从指挥员到技术干部,从带兵打仗的主官一下变成自己并不擅长的技术保障人员……这道坎,在旁人看来,可比特种兵障碍场上的任何一个关口都难过!
黎登贵究竟会怎么样?曾跟着他出国比武的连长金伟强给记者讲起两个故事:
当营长时,黎登贵到重庆开会,中间休息一个小时,没想到他换上作战靴跑了个10公里。他大汗淋漓回到房间,兄弟单位的战友很不理解:“大夏天的,外面将近40摄氏度,人家都躲在房间里吹空调,你还这么折腾!”
“转行”干技术干部了。一个周末,黎登贵在旅机关楼前等班车回家。抬腕一看表,离登车时间还有15分钟。“来早了点,站着也是站着,还不如跑个3公里。”说完,他把包递给战友,拔腿开跑。战友目瞪口呆:“还这么拼命练?”
“其实我最佩服他的就是这一点。”金伟强感慨万千:不管在什么岗位,遭遇什么起伏,黎登贵最爱的始终是训练。就是当技术干部,他也报名参加国际特种兵比武。要说谁称得上“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他就是这个样子!
“其实,他的脑子里从来没有脱下迷彩服的那一刻。”妻子岳海燕谈起和黎登贵的第一次见面:
我俩到了小饭馆,他半天不点菜,却探头探脑四处张望,然后说了句啥——“你坐的位置是这里的射击死角,那边靠窗户的位置最不安全……”
岳海燕现在说起这事儿还想笑:“也就是他这种专注打动了我,让我觉得他值得托付。”
现在老战友碰到黎登贵,也跟他逗逗乐子:“登贵,你现在出名了,也升官了,将来有大发展,说不定能当上将军嘞!”
“别乱说。”黎登贵总是摇摇头,一笑而过。
“其实,我不指望自己当多大官,得多大荣耀。我希望人家记住的,是一个军人的样子。”一语言罢,黎登贵笑得特别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