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遵龙与儿子李佳浩一起探讨专业问题。
“走进您的世界,走向我的战场”
100米,是李遵龙与儿子李佳浩所在连队间的物理距离。
100米,却不止于这对“父子兵”的心灵距离。
李遵龙是火箭军某导弹旅一级军士长,一个在全旅乃至兄弟单位都叫得响的“导弹兵王”:帮带徒弟百余人,数十人成为单位建设、班组专业和重要岗位训练作战的顶梁柱;数十次参加重大演训任务,多次被上级评为军事训练标兵、优秀士官标兵、优秀共产党员,是火箭军“工匠型”士官人才,入选了火箭军士官尖子人才一级库。
当兵30年,满身的荣誉、满园的桃李,证明着李遵龙的优秀和对单位的贡献。可唯独对儿子李佳浩,李遵龙的心里始终有一种亏欠……
都说虎父无犬子,像大多数军人父亲一样,李遵龙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参军入伍,他也一直有意引导。可尚未成熟的李佳浩心有他属,想投身某新兴行业。为这,父子俩没少争论,甚至激烈争吵。吵多了,感情就有了隔阂。
2015年6月,李佳浩高考失利,面对现实的考量和父亲极力推荐,他成为了一名定向培养士官学员。毕业后,竟被分配至李遵龙所在单位——一个与他仅有百米之隔的兄弟连队。
物理上的距离虽然近了,但父子俩的心灵距离仍很远。
即将退休的李遵龙,如今将时间和精力专注于两件事:一件是尽好技术把关的岗位职责,另一件便是倾尽所学帮带徒弟。他一再压缩休息时间,将几十年装备故障和操作技巧的心得感悟、实践经验梳理成册,分享给班组的官兵。
这期间,他对徒弟们的关怀很热切,对儿子李佳浩的感情表达却很隐晦。
这么多年帮带徒弟,李遵龙练就不少思想工作的妙招,可儿子“油盐不进”,李遵龙只好强硬地要求儿子每天“汇报工作”。说是汇报工作,其实是要求儿子能讲的都讲,李遵龙每次都“竖着耳朵”听。
起初李佳浩并不愿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在父亲的反复耐心开导和手把手教导之下,李佳浩慢慢爱上了这个岗位,工作变得积极主动。工作中一次又一次的交集,使父子俩的感情逐渐升温。
李遵龙对儿子的爱,官兵都看在眼里,特别是向来严格的他,对李佳浩却从没有一句“狠话”,徒弟们笑称他是在“还债”。
听到这些调侃,李遵龙嘴上不说,心里却美滋滋的。
去年执行任务前夕,李佳浩背着父亲搞了个“大动作”。那天,登上车的李遵龙偶然发现座位上有一个“神秘礼盒”,拆开一看,竟然是儿子写给自己的一封信和送的一块手表。
“爸,其实我很早就喜欢部队,想像您一样当个优秀的军人,可您总是那么严肃严格,让以前叛逆的我有些反感,所以故意和您对着干。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我走进了您的内心,您对工作的严肃认真,让我体会到了您对导弹事业的热爱!我会好好干的,争取像您一样当个专业大拿。” 拿着儿子的信,李遵龙泪水止不住往下流:“臭小子,还从来没送过我礼物,长大了,这回真的长大了!”
从那之后,父子俩的交流更坦然更直接,不过谈论的基本都是工作,有几次李遵龙想拉拉家常,都被儿子岔开了话题。李遵龙脸上无奈,心里却暗自为儿子点赞。
一次,李遵龙所在单位正在营房前组织操作规程讲解,李佳浩恰巧路过。洪亮的嗓音、高昂的士气、严谨的态度,李佳浩一下就搜寻到了父亲的身影。“爸,我今天又学到一招,不过也看到了几个不足,改天和你好好聊聊。”当晚,李佳浩通过微信发给父亲这么一段话。
用这样的语气聊天,而且是儿子主动“约谈”工作,放到一年前,李遵龙怎么都不敢相信。
周末,父子俩回到家属院。李佳浩翻出了父亲立功受奖证书告诉他,其实自己曾无数次翻看、羡慕,并放出豪言“以后一定要赶超您”。
“赶超”两字击中了李遵龙的心,谁家父母不盼着儿女成器,而且是在自己引以为豪的行业和岗位上。
自己就要离开了,但是儿子正在拔节成长,进入属于他的战场接续战斗——有了这份传承,李遵龙觉得自己大半辈子的努力都值了!
(吴永星、胡银、肖兵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