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专题>>正文

空军预警学院60年蓝天利剑创辉煌

来源:新华社作者:张玉清责任编辑:刘航2014-06-23 14:56

锻造共和国的蓝天哨兵

——空军预警学院60年蓝天利剑创辉煌

作为共和国唯一一所预警监视系统的专门院校,空军预警学院建院60年来,始终处于我军现代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前沿。6万余名英才栋梁从这里走出,千余项科研成果扬威部队练兵场,数百项成果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土防空和朝鲜战场上的炮火,让历经战争洗礼的人民军队敏锐地洞察到了新中国防空力量的重要。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学校和雷达学校应运而生,开启了共和国防空雷达事业办学育人的序幕。

1958年,两校合并为空军雷达兵学校,老“雷校人”在曲折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郭兴福教学法”在全军推广后,王士俊、熊衍仁等5名教员被空军授予“郭兴福式教员”称号。

上世纪70年代中期,针对雷达部队急需人才与条件艰苦等特点,学校党委在毕业学员中开展“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长期为雷达部队服务”的“三到一长期”教育。

改革开放以后,深厚的积淀,实践的牵引,艰苦的探索,拉开了学校教学科研建设的帷幕。1983年7月,学校更名为空军雷达学院,肩负着国家和军队的嘱托,追赶着一个个攀登高峰的梦想,将一份份光荣写进历史。学院提出的“雪莲精神”,成为激励一代代学员戍边卫国、陶冶思想道德情操的不竭动力。

(二)

1992年,学院由师级院校升格为军级院校;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上,被确定为中级任职教育院校,形成“一院四地”的办学格局,2003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院立足预警监视系统人才培训层次全的优势,建立雷达装备训练基地,推行预警监视系统作战要素集成训练;立足既有“矛”又有“盾”的学科结构优势,建设预警探测与电子对抗作战训练仿真中心;探索现代大学多校区管理模式,初步形成“大预警”学科体系加强教员队伍建设,使学院任职教育迈开了可喜步伐。

2003年,学院又一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被确定为空军唯一一所现代化教学工程试点院校。2004年,学院预警探测和电子对抗两大领域初步形成,其中电子对抗系开辟了空军院校学科体系的先河。2004年3月,人事部批准设立学院雷达电子工程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6年底,学院已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三)

“要作为预警理论总师单位,发挥好牵头拉总作用”“要把学院建设成为既出预警理论、又出预警人才的基地和摇篮”……铮铮誓言,凝结着学院勇攀科学高峰的不竭动力。

大预警在新型作战力量中的牵头地位,要求学院必须超前谋划、先行先转。第十六次全军院校工作会议后,学院正式更名为“空军预警学院”。

大预警“五个一”及大预警“四个计划”相继启动。由院长蓝江桥带领专家编写出版的战略预警体系建设领域第一本专著《战略预警体系概论》荣获全军军事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近两年,学院引进了15名相关领域急需人才,选送了32名教员到科研院所跟踪装备研制,有效改善了学院高层次人才短板。聘请20多名院士和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作为学院发展建设的“智囊团”,为学院尖子人才的培养助推加码。

空天预警实验室和某新型理论研究中心从无到有,为学院在新时期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学院已贯彻数十年的“三到一长期”教育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军事斗争准备最需要的地方去,长期为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服务。

为适应新时期转型需要,学院于2012年5月总结凝练了“忠诚、精武、创新、奉献”的新院风、“先知先行,树德树人”的新院训和“傲霜斗雪,博弈空天,励精图治,忠诚奉献”的新“雪莲精神”。

白首壮心到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绿树成荫的学园里,传来预警学子嘹亮的歌声:“国家天空有我们守望,空天一体我能攻能防,为信息化战场编织天网,预警未来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