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律·长征》:英雄红军的群体雕像

刘国枢油画:《飞夺泸定桥》(资料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期间创作的最为经典的一首。1935年,中央红军突破岷山腊子口天险之后,顺利进入甘肃南部。针对部分指战员“长征到哪里算个头”的疑虑,红军举行了连以上干部会,毛泽东作了长篇讲话,并朗诵了他的该诗,极大地鼓舞了所有红军将士的士气。
全诗劈首大书“红军”,前两句就道出了全诗的主题:远征是艰难的,远征是流血的,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却是不怕艰难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里,纵横十一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这正是诗中第一句的绝妙解释。第二句以“不怕”“等闲”对应反衬,特别是加上一个简单的“只”字,红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全景式地勾勒出来,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在红军无数次翻山越岭中,诗人以“五岭”和“乌蒙”为代表,又用“逶迤”和“磅礴”来赞美山之瑰魂,而意境雄伟的如椽大笔是用“腾细浪”和“走泥丸”来比喻红军让高山低头、急流让路的豪壮。真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人以飞瀑湍急的金沙江和铁索横挂两岸悬崖的大渡河为代表,以“浪拍”“云崖”“桥横”“铁索”极具特征的实物实景,达到了高山入云,流水传神的境界,加上“暖”“寒”二字既对环境气氛渲染,也对红军巧避石达开曾在金沙江旁的悲剧,摆脱数十万敌人的追击与堵截心情的宣示。因为顺利通过大渡河,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取得的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心情自然是“暖”。强渡大渡河时,17勇士面对的是高悬于急湍之上,寒光凝铁、冷气逼人的几根铁索,17勇士就是在如此“寒”而险恶的刀光剑影中,奏响了不可战胜的凯歌。最后两句,诗人撇开了具体的时间和陕甘支队的具体活动,极其精炼地对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直至全体红军进行了讴歌。正所谓“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从而使这首诗形象直观地再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壮举,镌刻了人民军队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