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学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中华读书报作者:梁涛 顾家宁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11-23 16:52

三、前景展望

国学四十年,深刻记录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之下民族文化精神的复苏觉醒。关于如何理解国学,学术界历经沉淀,大致提炼出三种理解进路:一是认为国学是我国固有之学术,这主要是就国学的内容和研究对象而言;二是认为国学并不完全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而是指近代以来西学刺激下对传统学术的研究,主要强调世界眼光、现代意识;三是认为国学是“国魂之所寄”,是国家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基础,强调其价值意义。上述三种理解实际上是相互统一的,各自呈现了国学的不同面向。今天的国学不是传统学术的简单再现,而是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重构,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

国学的上述丰富内涵,决定了她的影响必然是全方位的,既是一场民族文化的复兴运动,也是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在前一意义上,国学是“国魂之学”,在后一意义上,国学又是“学科之学”。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文化与学术之间的多元身份张力,决定了国学事业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三组关系,即开放性与主体性、价值性与知识性、学术性与社会性。

首先是开放性与主体性的辩证。从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国学虽脱胎于传统学术,但在方法、建制上深受现代西方学术影响,二者从一开始就是水乳交融、难以割裂的。西方学科分类体系构成了国学始而取法、继而反思的借镜,而现代性价值也是国学既须面对、融入,亦当予以丰富、涵养的对象。一方面,我们无法离开现代价值的普遍性来谈论国学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国学作为民族文化的特殊价值亦不应淹没于抽象的普遍现代性。人类文明经历数千年的发展中已经积累下众多为人们普遍认可的价值原则,无论是启蒙时代的自由、平等,还是中国传统的仁爱、和谐,这些价值无一例外地具有普遍性。今天我们重视国学,绝不是要以特殊性抗拒普遍性。深入地回到传统,发掘传统,其意义正在于从中国传统中去发现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种子,寻求人类普遍价值的中国形态和本土表达。我们必须用人类文明的眼光衡量传统的特殊性,通过思考与对话,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丰富的民族文化质素。

其次是价值性与知识性的融通。国学既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价值信仰。今天研究国学,首先要将其整合为一套知识体系,发展为一门学科,同时要弘扬其价值体系,使其成为一种代表中国文化的形象,一套具有世界文化、人类文化意义的学问。如果说“国魂之学”,载着民族文化重建的使命,那么“学科之学”则肩负着完善现代学科体系,维系、光大传统文化学术研究与知识传承的功能。把握处理好上述两种身份之间的关系,使之相得益彰,是国学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首先,“国魂之学”意味着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价值坚守。现代大学普遍存在着知识、技能教育强势、价值教育式微的问题,根本上说,这源自于工具理性主义至上的现代性社会特质。价值教育的欠缺不免导致道德水准的滑坡,甚至社会伦理的解体。因此国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弥补现代教育的价值短板,以经典文明滋养趋向虚无的现代心灵。其次,国学作为“学科之学”,需要立足于现代学科体系而为国学传承与知识生产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在传统学术中,“尊德性”与“道问学”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时至今日,在技术与工具理性至上、知识与价值日渐分离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在国学研究与教育中重建知识与价值的有机联系,以继往开来的价值担当激励精深细致的学术研究,以扎实厚重的学术成果透显民族文化精神的时代呈现,是衡量国学事业发展品质的重要因素。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目前国学发展还面临着学科体系的融合、教学体系的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国学学科设置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已经成为国学发展进程中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需要群策群力加以解决。

最后是学术性与社会性的协调。国学四十年,绝不仅仅是一场学术界内象牙塔中的内部运动,而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精神吁求的内在反映。作为“国魂之学”,国学本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载体与华夏子孙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此而言,国学的复兴本质上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顺乎天,应乎时,合乎人。社会与民众的需求是国学在新时代茁壮成长赖以植根的土壤,也是其最广阔的生命力源泉。国学研究固然离不开“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韧精神,但她的核心本质不是单纯地钻故纸堆、发思古之幽情,而在于以学术的方式传递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进而影响整个社会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当然,社会生活包罗万象,社会层面的国学热难免存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问题。近年来,诸如少儿读经、天价国学班、女德班等问题一再引发争议,更说明社会层面的国学传播需求亟待高质量学术研究的反哺与提撕。社会滋养学术,学术反哺社会,方能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我们相信,随着国学研究的深入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会接受国学,国学会更好地发挥塑造民族之“魂”、“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的积极作用。

(本文原刊于《中华读书报》,略有删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