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改革发展40年:从一个“村”看一个国家的未来

来源:新华社作者:李斌、陈芳 等责任编辑:杨红
2018-05-17 10:04

“中关村更多是一个政策园区的概念”——40年来,一系列改革在中关村率先突破,创新创业形成“涌泉”现象

“当初的体制设计,决定了中关村虽然现在有一区十六园,却不只是一个物理园区的概念,更多是一个政策园区的概念。”64岁的时代集团公司总裁王小兰,是中关村最早下海的企业家之一,见证和参与了中关村的成长。

改革开放4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关村的发展。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要求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12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示范区面积增加到488平方公里……

“中关村走过的每一步,都承载着国家战略的强劲支持,打上了国家战略的‘符号’。”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于军说。

用友是中关村第一个拿到私营高新技术企业牌照的企业,编号“SY0001”。

“那天,我从当时所在机关的办公室溜出来,跑到北展剧场参加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大会,现场公布的10多条政策,让我再也坐不住了。”回想30年前,用友网络董事长兼CEO王文京至今有点激动。

从创业时2个人的软件服务社,到30年后的1.5万人,用友正从管理软件公司向为企业“赋能”的知名云服务企业迈进。

“如果说农村领域改革是小岗村首开先河,那么科技领域就是在中关村。”翟立新说,40年来,中关村不断改革探索,不断扩大开放,不断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一系列重要论断。

这是令人难忘的历史性时刻——2013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把集体学习的“课堂”搬到了中关村。

2014年2月,“科技创新中心”被确定为北京新的城市战略定位之一。

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要载体作用。

从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到改革发展的“先行者”,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载体”到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主力军”,中关村在创新变革中奋勇向前。

率先开展科技成果“三权”、股权激励、科研经费管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重大试点;推动出台“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政策;建设中关村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开展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关村不断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政府是‘推土机’,推掉的是影响创新的壁垒。”董小英说。

97家创新型孵化器、29家大学科技园、26家特色产业孵化平台……一个多层次的创业服务体系在中关村形成。

超过500家产业联盟、协会商会、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活跃在中关村,“小政府、大社会”的创新治理格局正在形成。

中关村自2011年起率先在全国设立了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与知名投资机构合作设立17只子基金;活跃在中关村的天使投资人目前已超过1万名。

“小米前五年融到的几十亿美元就没出过‘中关村’。”雷军说,“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中关村有非常浓厚的创业氛围,使每个在这里的人都愿意打拼,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很容易爆发出来。”

“企业家、投资人、创业导师和社会工作者,活跃在中关村的企业家大多集‘四个角色’于一身。”王小兰说,这种连接,实现了中关村企业家精神的弘扬及创新创业文化的传承。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到九三阅兵耸立天安门广场的大屏,中关村上市企业利亚德集团用20年时间,在LED显示屏领域占据全球14%的市场。

“技术创新是源头,人才激励机制创新是‘法宝’。”利亚德创始人李军说,“上市6年,我们利润和收入都增长10多倍,基本实现主要员工持股,这种激励机制使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特别强。”

针对外国人申办永久居留证审批环节多等问题,中关村会同有关部门推出外籍高层次人才“绿卡直通车”等全国首创的出入境政策。中关村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大厅落地海淀,截至2017年底,该大厅已办理涉及这一政策的申请近2500人,353人获得永久居留许可。

曾在强生等跨国公司担任高管的洪颖,签约北京泛生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首席运营官。

“中关村出入境政策,吸引了许多在世界500强企业任职的高管人才。”泛生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美国杜克大学教授阎海说。

如今,放眼中关村,已有近万名外籍人才和3万多名海归汇聚。

人才、技术、资本……中关村已形成新“三驾马车”,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2017年,中关村新设立科技型企业近3万家,日均新设立约80家。

“中关村现在的创新生态就像一个‘涌泉’。”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尹卫东说,独特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升了中关村的核心竞争力,全球创新引领作用已开始显现。

高科技带来高附加值:“高精尖”产业在中关村经济总量中的占比稳定在七成以上。

上市公司是一扇窗口。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中关村上市公司净利润达到1471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研发投入连续多年大幅上涨,近三成企业达国际领先水平。

“中关村高精尖经济高速增长,已经是一个‘强健’的经济体。”尹卫东一语中的。

近日,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宣布,研制出我国首款云端人工智能芯片。

和寒武纪一样,越来越多的中关村企业向原创技术、核心技术进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