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需要大战略

来源:中国贸易报作者:梦杨责任编辑:全云
2015-08-13 15:07

徐勇凌赠送给中国低空飞行俱乐部的书法作品

航空需要国际大合作

期待国际大合作也许只是我们目前的一厢情愿,但民用航空产业链覆盖全球,指望在一国之内实现全部配套不是正确的选择。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民用飞机工业还处在国际航空制造核心技术大门之外,很难在短时间内挽回困局,随着国家实力和外交政策的改变,相信这种局势会很快发生改变。

庞巴迪中国总裁兼首席代表张剑炜曾经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航空工业通过与庞巴迪联合设计飞机,能掌握核心技术,这与中国航空工业此前与国外飞机制造商进行的转包生产、合作总装等业务相比,技术含量更高。

此前,中国航空工业已于波音、空客、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在国内联合建立了总装线。在这些外方主导的合作上中方获得了经济效益、积累了制造经验,但很难获得核心技术。

因此,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利用各自比较优势,携手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考验着国家领导人的集体智慧和决心。

3月22日,习近平在接任中国国家主席8天后,带领国家领导人展开了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新全球外交战略”,打开了国际合作的大门。把中国的经济带入多极化全新的外交领域,预示全球大合作时代已经到来。

国家领导密集出访背后的含义,徐勇凌解释道,从国家关系的高度将经济合作政策确立下来,这一点是民间力量所不能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领导人的出访,一系列的经贸合同的签定,是对中国企业商业战略提升最有效的补充和贴心服务。

大型飞机制造业属于一项典型的“合作型工业”,截至目前几乎没有一种大型飞机、发动机的制造是由一家公司独立完成的,空客有1500多家供应商,分布在27个国家。波音60%以上的零部件生产也都转包给其他供应商。因此对于我国发动机生产和大飞机制造来说都有较大合作机会。

徐勇凌说,中国航空工业要全面崛起,必须从原有的模式跳出来,重新定位全球市场,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航空的成功经验,根据国际航空发展趋势和国内基本情况,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航空发展战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中国航空自主品牌”。

从发动机、大飞机项目入手,把政府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市场链重新整合,打造中国航空新产业平台,进入良性循环。这种链与链的产业集合,脱离了传统的国界、军界、航空界难以跨越的鸿沟,把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因此,中国航空工业能否在短期内完成国际航空企业的转型——高端企业领袖,鲜明的企业形象,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完整而清晰的产业链条,良好的融资渠道,跨国战略和一个新型的国内外企业集群等,取决于中航工业的内功和国家决策层的智慧和决心,期待我国航空工业迎来世界级的无限风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