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需要大战略

来源:中国贸易报作者:梦杨责任编辑:全云
2015-08-13 15:07

国际试飞员徐勇凌大校

6月11日,神舟十号载着中国人探索宇宙的梦想,遨游太空。外媒评论:“中国人在太空中每走一步都令西方焦虑”。

然而,中国航空工业走得并不轻松。与世界航空大国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尽管有专家乐观估计,“十年望其项背,十年方可并驾齐驱。”

俄媒最新公布数据显示,中国未来四年出口的战机数量将居世界第一,超过传统的美、俄强国。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12年提供了一份中国军用飞机出口数值的粗略评估,在2001年到2011年,中国军用飞机出口总额大约为32亿美元;而相同时期,美国为458亿美元,俄罗斯为347亿美元。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皮特·魏泽曼指出,“如果中国向其他国家出口JF-17或者歼-10战斗机,将是重大的突破”。目前中国飞机出口,已从幕后走向前台。

然而冷静分析,中国战机出口金额却远低于美俄,走的依然是低端路线,发动机、新型材料依然是制约中国航空发展的瓶颈,要与美俄一争高下,为时尚早。

若想成为名副其实的航空大国,中国需要什么?上千亿市场大单“移情别恋”,实属无奈还是应交的学费?如何将国家航空经济转换成国家战略效益?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空军航空战略专家、国际试飞员徐勇凌大校。

作为触及航空领域灵魂深处的人,徐勇凌指出,“中国航空产业起步不易,航空是国家核心战略产业,中国巨大的航空市场是支撑航空制造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最佳机遇。航空发展有赖于国家战略需求,‘功利主义’主导的发展理念从长远看弊大于利,前期发展为腾飞打下基础,未来发展需要宏伟目标。中国航空制造业实现赶超并非梦魇,欧洲的空客、韩国的三星、中国的高铁是最佳的成功案例。航空发展需技术牵引,人才为先,目标是形成技术优势而不仅仅是产能扩大,产品输出不仅是经济效益,更是国家战略利益。”

航空 国家核心战略产业

“未来世界的危机大多来自天上,航空工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平崛起需要盾牌更需要刀锋。”徐勇凌尖锐的指出。

“未来战争,最倚重两类人——战略家和技术人员。”徐勇凌解释道,现代多军种协同作战,对于每支参战部队的每个时间和空间节点,都要求精确定位。稍有偏差,作战效能便会大打折扣。“制定详尽的作战方案的参谋团队,就会显得举足轻重。”

作为航空科研及作战飞行员的徐勇凌,中国三名获得俄罗斯国家勋章国际级试飞员之一,曾经身兼数职,军事专家、参谋长、大队长、试飞员,3000多小时的飞行经历和20多年的作战指挥经验,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积累了详实的数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徐勇凌,中国三代战机歼-10战机的首席试飞员,是雷达、空中加油、空空导弹等重大试飞科目完成的第一人。有人用“刀尖上的舞者”、“和平年代离死神最近的人”来形容他们的团队。他生命里打着国家烙印、骨子里浸透着中华民族航空事业崛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有两次空中跳伞生还的经历,27年试飞20多种机型,并成功转型为军事理论家。

如今,他创立的中国空军“军事飞行学”学科,把研究的航空领域直接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提出“资源战争”、“同盟战争”、“技术战争”等军事前沿科学理论新概念。引起国内外权威人士高度重视,并成为中央电视台特约军事评论员。

他指出,被誉为“现代工业之花”的航空产业,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产业链长、辐射面宽、带动效应强,是关系国防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家战略性产业,也是一个国家技术经济实力和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徐勇凌强调,“你可以小视一个国家的政府、经济,但不可小视一个国家的网络科技、航空,谁要小视,一定会受到严重的惩罚。”

面对国际航空发展新态势,以战略思维见长的徐勇凌表示:“美国战略思想的领先,决定了美国终于在第三代战机的角逐中与前苏联决出了高低。经过越战的洗礼,美国在对战争的指导思想上开始出现了当代军事变革的萌芽,认识到了只有打得起,才能打得赢,经济适用性和技术先进性是同等重要的指标。因此,美国在设计理念、发展速度、技术水平、装备模式上进行了系统的优化统筹,从而全面超越前苏联,占据了航空霸主的地位。”

今天,中国人实现了五代机歼-20、舰载机歼-15和大型军用运输机运-20的首飞,这些重大事件不仅引起世界军事航空界的关注,也成为国与国之间航空博弈的战略筹码,体现着国家意志。

徐勇凌指出,“航空作为国家核心战略产业,只有建立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才能保证长久实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甘晓华也曾经在两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在航空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世界航空强国相比,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亟须将航空产业明确为国家战略产业。

在民用和通航方面,国家自2010年开始,不断出台新政《民航局关于引进进口通用航空器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对公务航空金融租赁政策支持》、《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中国通用航空发展报告》等,在国家政策层面对航空工业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和肯定。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