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板垣有“五功”
如果说“九一八”之夜的行动是板垣的“第一功”,在日军顺利占领奉天、长春、营口等地后,推动本庄继续扩大事态下令出兵吉林,是其“第二功”。据片仓衷记述,当时中央掣肘关东军行动的指示陆续不断地传来,主要是19日傍晚接到了若槻内阁会议决定的“事件不扩大方针”电报,本庄和三宅及板垣以下诸参谋集合在沈阳馆的司令部,在紧张气氛中研究对策。本庄此时犹豫拿不定主意,参谋长三宅先后两次向其动议继续出兵,均未获批准。这可急坏了板垣、石原,因为若不继续扩大事态,他们密谋挑起的这起事变就有可能做成“夹生饭”,最后以外交交涉处理,则占领整个东北的企图就将落空。这时,石原授意片仓建议三宅,并获得其同意,全体参谋一起进入本庄司令官室,先由情报参谋新井说明吉林方面的情况,而后由石原从作战以及全般计划方面说明向吉林出兵的必要性,最后由板垣向本庄建议:“我军此时必须坚决按计划行事。”
在此过程中,本庄仍在盘算着没有插话,但心情急切的板垣突然冒失地补了一句“都说我军在犹豫不决”,这刺激到了本庄逡巡不定的心态,惹得他变了脸色,板着脸反问道:“你在说什么?”而后,本庄斥令石原等人退下,而与三宅、板垣三人展开讨论,“特别是和板垣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反复争论”。这时,性格急躁又脆弱的石原向片仓抱怨起来:“片仓!作战工作由你来承担吧。”流露出要撂挑子的激愤情绪,在室内踱来踱去之后,竟倒头大睡起来。据片仓记述,“可是板垣却连续坚持几个小时,说服和敦促军司令官下定决心,终于促使关东军向独特的方向发展下去。”21日凌晨3时,本庄终于同意向吉林出兵,并向多门二郎指挥的第2师团下达命令。
板垣的“第四功”,就是亲自前往海伦会见并说服马占山(“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任命马为黑龙江省代主席,打出抗日旗号)归顺。在出兵吉林之后,日本中央对于再向黑龙江出兵极为谨慎,生怕引起苏联干涉,于是对关东军加强了节制。在此情况下,关东军决定稍作收敛,由汉奸张海鹏率伪军打头阵,但在嫩江遭遇到马占山部抵抗,嫩江桥被炸。为了迅速修复大桥,恢复来自黑龙江方面的物资供应,也为下一步武力进攻做准备,板垣说服了本庄和三宅,将日军步兵4个大队、炮兵5个中队,调由第2师团步兵第3旅团长长谷部照俉指挥,向马占山军发起攻击,同时掩护修复江桥。
但马占山部的抵抗异常激烈,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1月6日,鉴于形势危急,关东军命令第2师团追加兵力,以步兵7个大队、炮兵7个中队,部署新的进攻。此时,日军参谋总长金谷顾虑苏联出兵干预难以收场,屡电关东军司令官本庄,对作战行动提出种种限制。此举让本庄以“跨海到国外负有重任”的军司令官的“统帅权”受到侵犯而愠怒,亲笔致函参谋本部表示不惜辞职的激愤情绪,“敬希另选能人”。关东军司令部的参谋们为此极为愤慨,经板垣同意、三宅裁决后,向参谋本部致电呈报了幕僚意见以示抗议,与中央打起了“电报战”。
此时,日军拟定由汉奸张景惠主政黑龙江,张因手里无兵难以对付马占山,最终未敢进驻齐齐哈尔。而关东军兵力也已用到了极限,迫于国际舆论压力,中央当局产生了从齐齐哈尔撤兵的意向,又与关东军意见形成对立。此时,苏联已开始利用中东铁路理事会秘密活动,唆使外蒙威胁呼伦贝尔;而日本政府仍态度暧昧中。马占山窥察到这些迹象,以在海伦、宾县成立吉林政府之举,对抗关东军扶持的吉林伪政府,令关东军一筹莫展。至11月末,马占山部下徐宝珍部为夺回齐齐哈尔,从台安镇出发开始西进。此期间一直在前线直接指挥作战的石原,命令第2师团一部在洮南附近待机,并派援兵第8师团步兵第4旅团(旅团长铃木美通)两个大队为后备队。日军方面派出的汉奸英顺前往齐齐哈尔就职,但当地治安维持会和商民团体不欢迎。在此情势下,关东军被迫决定对马占山采取怀柔政策,即让马占山向日军谢罪,交出军权给张景惠,但请马出任黑龙江省警备司令。
板垣对此异常积极,网罗汉奸头面人物张景惠、赵仲仁、韩云阶、谢介石等人与马占山斡旋,达成初步意向。而后与关东军顾问驹井德三一起从哈尔滨出发,前往海伦会见马占山。经板垣说服,马占山于12月10日从海伦出发来到呼兰,与松浦镇和张景惠会面。1932年1月4日,伪黑龙江省政府成立,张景惠就任伪省长,马占山任伪警备司令(未通电)。片仓曾吹捧板垣说,“对马占山的工作,是板垣当机立断的行动,确实是一次深入虎穴、获得虎子的壮举”。
板垣的“第五功”,即亲自设计操持成立了伪满洲国。在这方面,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出场,成为板垣的主要助手。此前,土肥原为“中村大尉事件”(东北军兴安屯垦军关玉衡部秘密处决日谍中村震太郎等4人)交涉案件等回日本汇报,在返程途中闻讯,于9月18日在汉城与朝鲜总督宇垣及朝鲜军司令部沟通(与朝鲜军参谋神田联络事变后出兵策应事)后,匆匆赶回奉天的。11月11日,土肥原精心策划在天津制造暴动,乘乱将溥仪秘密转移至旅顺,安置在旅顺大和旅馆,由预备役宪兵大尉甘粕正彦照料,除其侧近人员和板垣一个人之外,断绝与外界联系,以等待“建国”方案出台。
关于伪满的“建国”方案,板垣于9月22日即建议三宅开始研究,成员为三宅、板垣、土肥原、石原和片仓5人。板垣主张按照以前与石原曾研究的占领方案实施(即对满洲实行殖民主义);土肥原提议在满蒙建立一个以日本人为盟主的五族共和国;石原未固执于板垣的占领方案,但提出了建立独立政权的设想。又通报了与参谋本部作战部长建川美次沟通后,建川提出的树立一个能够支持日本的政权的方案;片仓大致同意石原的方案。最后,达成的结论是,在目前形势下,先搞一个容易实现又能够收到实际效果的方案。经汇报,本庄表示同意,并补充说“现在把张学良请回来,和他谈日满亲善已是绝不可能,况且会留下后患”。
会后,拟定了《满蒙问题解决方案》,确定“建立一个接受我国之支持,以东北四省及蒙古为领域,以前清废帝溥仪为首领的中国政权”。要点为,建立亲日政权,国防、外交由日本掌握,虽然较板垣所提占领方案有所让步,但含有将满洲从中国本土割裂开来的意思。
10月2日,三宅召集土肥原、板垣、石原、竹下、片仓,再次审议由石原起草的《解决满蒙问题案》,确立“满蒙为在我保护下之独立国家”的方针,从前案仅着眼维护日本“既得利益”的层面,升级为打出“建设新满蒙”的口号。方案中甚至加入“万一日本政府不接受关东军的方针,在满军人自愿暂时脱离日本国籍,亦要为达到目的而挺进”的措辞,表达了极为强硬的态度。
10月3日,片仓遵照板垣、石原的指示起草了《关东军司令部公告》,就达成的“建国”方案宣称:“以此为确立东洋永远和平之方策,乃系实施于中外亦受欢迎之皇道”。公告发布后,在全世界和日本国内均引起强烈反响。日本政府方面有人谴责这是“军侵犯外交权;干预政治”;但该公告却使日本国民的情绪达到了狂热状态。据花谷正回忆,此时为了“打破政府方面的懦弱”,关东军竟于8日轰炸了锦州。石原亲自驾驶小型飞机,向锦州的东北军营房投下小型炸弹。此举虽然军事价值不大,却可以刺激并试探国际联盟的反应。本庄在发布公告之初曾“杞忧不已”,观察形势后又说“这样做就对了”。结果日本中央当局也表示同意,反过来促使陆军的决心更加坚定不移。
1932年1月,鉴于关东军在锦州驱逐了张学良东北军,而黑龙江方面剿杀了丁超、李杜义勇军,整个东北地区军事镇压行动已告一段落,关东军与汉奸实力派人物也已勾兑。为了对“建国”方案及其他问题进行协商,日本中央指令关东军派“板垣或石原”晋京,关东军决定派板垣前往。板垣回国后,向陆军大臣荒木汇报了关东军对建立满洲“新国家”的坚定态度。11日破例地由天皇裕仁召见和“垂询”。13日,板垣手捧着天皇经参谋总长金谷转赐给关东军的“敕语”返回奉天。
遵照本庄命令,板垣于1月29日前往旅顺与溥仪会面,意在了解其对于出任“国家元首”的真实意图。溥仪接受关东军提出的建立“新国家”方案,也接受担当首领。但基于讨价还价的心理,表示要坚持复辟满清做皇帝。这显然不是关东军所能接受的,板垣不耐烦地退了出来。马上找来追随溥仪的郑孝胥的儿子郑垂,直截了当地问道:“溥仪打算拒绝出任新国家的元首吗?”深知溥仪心理的郑垂大吃一惊,怕溥仪的矫情搅黄了汉奸们的前程,答:“他可能是在出仕之前谈一下希望和意见吧。”看透了溥仪心思的板垣不想再啰嗦了,说:“如此说来,他是答应出任新国家的元首了?我可以复命了。”说罢头也不回地告辞了。
3月6日,板垣再度来到鞍山汤岗子与溥仪会面。溥仪在由板垣早已和幕僚们研究、自己拟定的《溥仪•本庄交换公文》上签字。在这“约法三章”式的卖国契约中,明确了关东军对伪满洲国“内向指导”、国防和治安委托日本、日本官吏的任免、铁路及其他协定的基础。
9日午后3时,日伪在长春举行伪满洲国执政溥仪就任典礼。关东军司令官本庄以下,板垣、花谷等幕僚,第2师团长多门、代理奉天总领事森岛、“关东厅”长官山岗、满铁总裁内田等出席。伪满的五色旗升起,东北大地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