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民的世界——太岳区军民的沁源围困战

来源:新浪微博作者:余戈责任编辑:全云
2015-08-13 11:13

如果你无法理解“以弱胜强”,若不是因为势利和偏见,就是还不了解他们的“致胜模式”。

——题记

1937年冬,薄一波率山西青年抗敌决死一纵队依托纵贯山西中、南部的太岳山脉,创建了太岳抗日根据地。1940年1月,陈赓率386旅主力及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进入太岳区,与薄一波所率决死一纵队会师,此后相继成立了太岳军区和太岳纵队,根据地获得巨大发展。1942年10月至1945年4月,太岳军民对进驻沁源的日军实施了长达两年半(883天)的持久围困作战,迫使日军撤离太岳根据地腹地。在此期间,《新华日报》(华北版)记者江横(董谦)采写了沁源军民与敌斗争的12篇战地通讯,生动、翔实地记述了斗争过程。1979年汇编成册,又增加了当时延安《解放日报》所发社论及主要亲历者的回忆文章,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题为《没有人民的世界》。谨撷录此书精华,介绍这场抗战史上极为特殊人民战争经典战例。

1942年10月20日,日军集结第36师团、69师团6个大队,及白晋、同蒲沿线二十多个县的伪军共7000余人,在驻山西日军第1军参谋长花谷正少将指挥下,对八路军太岳抗日根据地北部地区进行“扫荡”,占领了沁源县城及其附近地区。这是抗战以来,日军对太岳地区实施的第六次大“扫荡”。

在此次行动中,日军先是兵分七路以远距离“奔袭合击”,后又以“腹内开花”、“循环扫荡”等战术,企图一网打尽太岳区首脑机关,聚歼八路军主力部队。当时,太岳军区兼太岳纵队司令部驻沁源县城东南的阎寨。日军“奔袭合击”开始时,司令员陈赓、政委薄一波即率军区机关、主力部队和城乡民众跳出了“合击圈”,远距离转移到了外线和深山。当日军实施“腹内开花”、“循环扫荡”等战术时,太岳军区发动民兵建立和加强山头“树树哨”(即消息树),开展麻雀战、地雷战。主力部队和游击队相配合,监视和袭扰日军行动,掩护躲避在山沟里万千群众的安全。

经过在山头上一个多月的艰苦转战,11月22日,日军被迫结束“扫荡”。但留置第69师团一个独立步兵大队及部分伪军,在二沁大道(沁源至沁县)百里沿线,分驻沁源城关及阎寨、中峪、交口四个据点,一面分区“清剿”,一面大兴土木筑碉堡、修公路,并在城关驻地挂出了一幅“山岳剿共实验区”的牌子。

原来,在对太岳根据地多次“扫荡”未达目的后,上任一年的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总结失败教训,提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策略,企图以政治上的怀柔笼络,配合军事行动,来“蚕食”我根据地为其“治安区”。沁源被选为“山岳剿共实验区”,日军企图以在此地的“实验”,为整个华北的军政统治积累经验、开辟道路。

针对日军这一企图,在陈赓、薄一波指示下,太岳区党委(书记薄一波)和军区决定对敌实行长期围困,从精神上挫败日军征服企图的斗争方针,建立了“沁源军民对敌围困斗争指挥部”,由八路军38团参谋长李懋之任总指挥、沁源县委书记刘开基任政委。以38团(该团原属抗敌决死队,团长蔡爱卿、政委胡荣贵)和25团、59团各一部为骨干,与县、区地方武装和民兵结合,将全县划分为11个“战区”,组成13个游击集团,对沁源县城和阎寨、中峪、交口等地日军展开围困。

给敌人制造一个“无人区”

为彻底孤立日军,指挥部决定实施全县空室清野大动员,将日军据点地域内及其附近的居民全部迁出,把水井填死,粮食掩埋,用具搬空。经过充分动员群众,开展思想教育,在主力部队和民兵掩护下,在短短的五六天之内,1.6万余人的秘密大转移全部完成,给日军侵占地区及其周围制造了一个“无人区”。据新华社太岳分社副社长江横在前线采写的通讯,“在城关、阎寨、中峪、交口四个据点里,共有4600多人口中,无论贫富,也无论士绅、名流或挑担小贩,都没有一人停留在村镇里不走的,更没有一人去‘归顺皇军’的”;而“由城关西南到中峪、亢驿,东南到霍登、桑凹,西北到李园、李成,北到崔庄、郭道,东北到交口、圣佛岭,五条大道,50多个大村镇(占全县五分之四),方圆三百里长的空间里,没个人影,简直成了一个没有人民的世界!”在上述村镇,“连饮水井都用粪土填塞了,碾磨也破坏了,埋藏粮食衣物的土洞则被群众星夜挖空。日军占据了点线,但一无所获,完全失去了生存的物质基础。日军无水吃,无奈只好到几里外的沁河驮水;无粮吃,只有去田间弄些生玉米充饥;睡觉连木板、席片都找不到,只得铺杂草就地而卧。驻沁源日军大队长伊藤少佐向临汾师团司令部写信求援说:‘来到这里没有人,没有水,没有粮,天天有病倒的……’”

在围困斗争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各游击集团对日伪军广泛开展麻雀战、狙击战、地雷战、伏击战和破击战。日军占领沁源县城以及阎寨、中峪、交口4个村镇为据点后,其军火物资的补给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安泽通往沁源的安沁大道,另一个是沁县通往沁源的二沁大道。因驻沁源伊藤大队由临汾第69师团指导,此时联系同蒲线的安沁大道为主要交通线。沁源军民寻觅战机,在该要道上多次伏击日军,予敌以沉重打击。

1942年12月8日,25团1连在官道沟伏击日军运输队,毙敌30余人,缴获骡马40余匹。11日夜,38团6连在连长肖邢学和指导员鲁飞的带领下,同朱秀芝带领的县游击大队及城乌、马森等地民兵约200余人,在周西岭设伏,歼灭日军中队长以下官兵60余人,缴获轻机枪2挺,步枪30余支,骡马30余匹及手榴弹、望远镜等军用物资。16日,38团1连一个排在连长白喜贵带领下,伏击从中峪返回亢驿的运输队,击毙17名日军,缴获14匹骡马。21日,阳泉村(今学孟村)的12名民兵,埋伏在北石东山上,伏击敌运输队,打死6人,打伤2人……连续三个月的昼夜袭扰,使日伪人员伤亡不断增加,交通不断遭到破坏,陷于困境。

但日军似乎决心“死扛”到底,其应对姿态很是奇特:他们贴出标语宣扬“皇军仁慈”,派出伪军和汉奸到山头喊叫:“皇军不伤害百姓,有家的快回家!”“冬天就要到了,皇军不能看着你们冻死在山沟里!”日军在奔袭包围村庄后,有时会搜出一些未来得及逃出的妇女、老人,竟放低姿态扶老人上马,自己如孝子贤孙般牵马,背着包袱,抱着孩子。孩子吓哭了,他们从兜里掏出糖块、饼干,塞进孩子的小嘴。将群众裹胁回据点后,还把掠夺来的衣物摆出来,让群众认领。对生了病的人,给吃药打针;对家在据点里的人,发给柴米油盐帮助安家;对家在据点外的人,教训一番后予以释放,并告之:“你们以后见到皇军不要跑,回家后要假应八路军;被迫当民兵后要朝天打枪,不要打皇军。”对有的人还发给出入证,说拿着它可以随便出入据点……日军的“剿共实验”戏法终于上演,考验着沁源军民。

此前,日军曾对沁源实施五次大“扫荡”。特别是1940年12月,日军在遭受八路军“百团大战”沉重打击后,集结三万重兵,以“铁壁合围、反复合击”战术向太岳根据地疯狂报复。在那次大“扫荡”中,当时不过8万多人的沁源县,被杀人口竟达到3600人,其中数百户人家被杀绝;全县房屋被烧毁12.5万间;粮食、牲畜被抢掠难以计数。遭受过日军如此残酷暴行的沁源人,绝大多数不会被日军的新花招所迷惑。但因临近寒冬,居食无靠、衣服单薄,部分家境较富裕的人产生了动摇,提出是否可以“先回去应付冬天、来年开春再出来”。

在此严重关头,太岳区党委指示围困斗争指挥部:“斗争是长期的,眼前的困难是严重的。战胜困难不能只靠硬骨头,吃住的问题必须解决。”而后太岳军区和太岳行署从外地调拨一千多石粮食进来,指挥部发动群众打了五千多孔窑洞,经过思想教育和自力更生、互助救济活动,坚定了军民斗争下去的意志。这年第一场大雪下过,在白雪覆盖的山沟里插起了一个个木牌,上面写着“正气沟”、“坚定庄”、“顽强圪梁”、“伟大山头”等村名……这些过去没有的地名,被县委和军区一一标注在了作战地图上。春节到了,山沟里到处响起咚咚锵锵的锣鼓声,这里唱,那里跳。城关群众组织的“绿茵剧团”还演出了秧歌剧,度过了一个不寻常的春节。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