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好吕梁英雄传下来的接力棒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裴 贤 苗 鹏 王海明责任编辑:张颖姝
2018-08-06 01:17

山西省吕梁军分区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时,联合地方政府安排了一项主题实践活动:将散葬在山间地头的抗战烈士遗骸迁移到烈士陵园进行集中安葬。

该军分区定下一条规矩:“不遗漏一块烈士遗骨,不损坏一件烈士遗物。”挖掘时,用工具,一不小心就会碰碎骸骨;戴上手套掘土,则感受不到石块与骨头的区别。为此,干部职工们在快要挖掘到骸骨时,就丢开铁锨,脱掉手套,徒手扒泥土,确保完整地迁移烈士遗骸。

参加一次烈士遗骸迁移行动,就是进行了一次心灵洗礼。干部职工们便自觉地思考如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

请关注今日《中国国防报》的报道——

跑好吕梁英雄传下来的接力棒

——山西省吕梁军分区扎实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纪事

■本报记者 裴 贤 苗 鹏 特约通讯员 王海明

山西省吕梁军分区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时,联合地方政府安排了一项主题实践活动:将散葬在山间地头的抗战烈士遗骸迁移到烈士陵园进行集中安葬。

该军分区定下一条规矩:“不遗漏一块烈士遗骨,不损坏一件烈士遗物。”挖掘时,用工具,一不小心就会碰碎骸骨;戴上手套掘土,则感受不到石块与骨头的区别。为此,干部职工们在快要挖掘到骸骨时,就丢开铁锨,脱掉手套,徒手扒泥土,确保完整地迁移烈士遗骸。

参加一次烈士遗骸迁移行动,就是进行了一次心灵洗礼。干部职工们便自觉地思考如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

当年涌现出那么多民兵英雄,今天如何解决组训难?

有一次,该军分区紧急拉动各区县民兵应急分队集结。结果,多支队伍人员不齐。反思会上,有人说,现在的民兵,训练误工费少了不干。军分区司令员赵步道说:“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究竟是民兵的问题,还是我们民兵工作者的问题?”他提议大家重读《吕梁英雄传》。

《吕梁英雄传》是根据抗日战争时期124位民兵英雄的真实故事编写出来的纪实体小说,书中的民兵英雄有爆炸大王、射击能手、锄奸英雄,他们面对凶残的敌人英勇奋战、不畏生死。吕梁军分区及各人武部的干部职工都读过这本书,此次重读他们重在反思、重在检讨。

石楼县人武部部长马恒文说:“当年的人民武装干部和民兵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是民兵的贴心人、领头雁。所以,民兵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柳林县人武部政委朱德贵说:“当年的民兵工作任务很明确,就是打击敌人,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打仗来进行的。所以,民兵有战斗力。”

基于这一认识,该军分区调整民兵工作思路,要求所有干部职工做民兵的贴心人,所有的民兵工作落脚于应急应战。今年民兵整组时,该军分区及各人武部除担负战备值班人员外,干部职工全部深入各民兵连蹲点整组,摸清每个拟编民兵的个人情况,坚决清除名册不符、纸上编兵现象,建强了道桥、防化、通信、无人机等一批民兵专业分队。着眼应急应战,该军分区提出“随时准备有任务、随时准备拉出去、随时准备作牺牲”的要求,组织民兵扎实开展练兵备战活动,使民兵战斗力明显提升。

入夏以来,因连降大雨,吕梁境内的河流多处水位上升、形势严峻,该军分区组织交城、孝义等县市的2000余名民兵坚守一线、加固堤坝,出色完成了抗洪抢险任务。

当年那么多乡亲送子上战场,今天如何解决征兵难?

前些年,“征兵难”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在今年的征兵工作部署会上,该军分区政委张选说:“究竟是征兵难,还是我们的征兵工作没有做到位?”他给大家讲了抗战时期兴县父老乡亲送子参军的故事。

当年,兴县是一个仅有9万余人的山区小县,八路军某部进驻后补充兵员、扩充队伍,兴县的青壮年踊跃参军,共有1万余人参军上战场,先后有3000余人为国捐躯。到解放战争时,兴县成为家家都有人参军、户户都有烈士的全国闻名英烈县。

主题教育讨论时,该军分区动员处处长杨小涛说:“征兵难问题的根子不在人民群众,而在我们征兵工作人员履行使命和责任的力度。”今年征兵工作展开后,该军分区干部职工像革命前辈一样,进村入户上炕头、宣传发动到心头。

吕梁仅有两所规模不大的高校,如何完成大学生征集任务?该军分区早计划、早着手,并于1月初就开展“上门拜年贺春,促膝宣传征兵”活动,组织现役干部、专武干部和民兵连长与各乡各村大学生挂钩联系,逐人宣传大学生应征入伍的优惠政策,积极动员大学生报名应征。针对大学生习惯于利用新媒体了解信息和沟通联系的特点,该军分区和各县人武部建立征兵宣传微信群,向大学生介绍应征报名流程,解答大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持续动员大学生报名应征、献身国防。截至8月1日,吕梁市共有1万余名适龄青年报名应征,达到征集任务数的5倍;经初检初审,双合格的预征青年中大学生比例占52%,创历史新高。

当年百姓省下口粮交公粮,今天如何解决动员难?

吕梁市军地曾联合举行了一场国防动员演练,暴露出了动员潜力数据掌握不准、平战转换效率不高、支前手段比较落后等问题。就此,个别人武干部埋怨这、埋怨那。主题教育时,该军分区组织干部职工重点学习了解战争年代吕梁百姓省下口粮交公粮的故事。

当年,吕梁人民在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节衣缩食,倾全力支前。据史料记载,1940年到1945年,只有40多万人口的吕梁共交纳公粮675万公斤,边区财政70%以上用于支前,当时延安市军民的生活物资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以吕梁为中心的晋绥革命根据地。

站在新征程,如何开创国防动员新局面?该军分区以全民国防教育为平台,广泛发动群众,有效提高了人民群众关心国防、支持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的热情。同时,军分区协调地方着力完善国防动员机制,出台《吕梁市国防动员实施细则》,明确国动委“十办”的具体职责;建立《作战部队过境保障机制》,进一步细化各有关部门的具体分工。近年来,该军分区联合地方加快智慧动员建设,引入民政、交通、公安、城建、气象、水利、电信等几十个部门的信息,有效解决了技术接口的“联”、数据格式的“融”和信息流程的“通”等关键环节上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开放、发展、融合、共享的网络化国防动员新格局,大幅提升了动员能力。

前段时间,中部战区某部参加作战演练过境吕梁,吕梁市迅速启动支前保障机制,军地各部门密切配合,从交通、装备、油料、物资等各方面进行了有力保障。在演习部队经过的道路旁,父老乡亲拿着鸡蛋、水果、矿泉水,热情地往参演官兵们的兜里塞,再现了战争年代拥军支前的感人情景。

看到这一幕,该军分区领导深有感触地说:“只要我们握紧吕梁英雄传下来的接力棒,吕梁山永远是当年那座伟岸的大山!”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