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把善作善成作为干事创业的标准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傅凌艳责任编辑:刘上靖
2022-09-09 18:43

“善作善成”,常见与善始善终连用,出于《史记》所载战国时代名将乐毅撰写的《报燕王书》,后来多指处理重大事务自始至终都坚持不懈,直至取得好的成绩和结果。出自《列子·汤问》的寓言小品文章“愚公移山”。这篇文章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看似精明实则怯懦,表现了中国人的信心和毅力,告诉我们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坚持不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闭幕词中就专门讲到了“愚公移山”,为这则寓言注入了奋斗的精神新元素。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5月28日凌晨,一军团二师四团接到命令,需要沿大渡河昼夜兼程240里赶到并夺取天险泸定桥。这在常人看来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我们的红军冒着大雨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到达泸定桥西岸。时任团政委杨成武回忆道:“在行军纵队中,忽然一簇人凑拢在一起。这群人刚散开,接着出现更多的人群,他们一面跑,一面在激动地说着什么。这是连队的党支部委员会和党小组在一边行军,一边开会啊!时间逼得我们不可能停下来开会,必须在急行军中来讨论怎样完成党的任务了。”

回顾历史,每一回克服困难险阻、取得重大成绩,都是靠我们同心同德,用最优势的力量来解决最突出的问题。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距离我们的目标越近,我们肩上的担子和心中的责任就越重,就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好。

以知践行。知与行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对这一重要命题,中国传统文化在深刻阐释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强调知行合一,即认识事物与实践中改造事物是密不可分的。正如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指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下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精髓,既要以知促行,也要以行促知,把学以致用与崇尚实践统一起来。党员干部要把的认识和实践运用到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把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结合起来,更好地推动事业发展。

以行达成。行是成的途径,成是行的目的。以行达成,才说明有所成、有所为、有所知,也检验着知的效果、行的效果、成的效果。正如韩非子指出,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同理,评价一个政党或一个人,不是看他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什么,做的事情是否成功,是否有效。这才是行的意义所在、根本所在。从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人民为什么跟着共产党,就是因为共产党给人民带来了翻身解放、富裕幸福,带来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一词迅速流行,得到人民认可,就是因为“获得感”强调实实在在的得到,不论是物质利益,还是精神感受,都是一种真实的“幸福感”。

以成证知。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认识和理论是否真确,必须通过实际效果来检验,必须把事实的真实性和理论的真理性统一于科学的实践之中。违背事实效果的思想理论,即使说得再好听,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以成证知”,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正如毛主席指出:“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伟大成绩的光辉历程,就是我们根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勇于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必须根据客观实践的结果,勇于自我革命,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深化认识、修正错误。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唯有通过实干精神推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让人民群众在一个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上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政治工作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