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路实现五个突破

来源:央视网作者:张源责任编辑:叶梦圆
2021-03-05 17:05

2012年11月,刚刚当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十三五”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

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便高度重视社会民生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民生事业不断发展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沧桑巨变,民生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局长期保持稳定。新时代社会建设秉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把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新时代社会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建设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具体化和实体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推进社会建设以及怎样推进社会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探索了一条在发展中大国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发展路径,拓展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内涵,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制度形式。

在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思路上实现了几个重大突破:

——突出现实针对性。当前,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内外部条件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党的十九大对中国当前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重大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随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也提出了多样化、更高层次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着重强调,针对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要求,必须坚持两个“不断”,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

目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制约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未来五到十年,能否通过社会改革与社会建设破解累积而成的结构性社会矛盾,将决定中国能否胜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能否为成功推进深层次改革、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特别需要着力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对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在收入方面,规划建议强调,将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突出价值针对性。新时代社会建设不只是要解决现实问题,还要考虑全局的、长远的、根本性问题,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并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样表述,在党的全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一系列要求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也是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还提出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这一“宣言”,以统筹发展和安全。总之,通过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我国新时代社会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现。

——突出规律性认识。新时代社会建设突出政社分开,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社会治理的社会化专业化等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这是认识到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有着不同的规律,这是一个认识上的巨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治理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治理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特别是提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实现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新飞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社会治理强调社会化、专业化,强调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强调共建共享,反映了我们对社会建设、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这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上的要求,而是重大的认识上的突破。把握了规律才能做好工作,总书记不仅强调问题导向、强调原则立场,还特别强调规律。

——突出制度性保障。新时代社会建设把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更显凸对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制度性保障。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人民幸福、社会安宁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在社会建设方面的体现主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以及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明确了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的体制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突出制度性保障,是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的根本性体现。

——突出科技性支撑。新时代社会建设立足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科技支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决定了我们在社会建设中要靠科学技术,靠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以更低的成本,更优化的方式,达到更好的效果。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指出,要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善于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机制,创新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机制,让群众的聪明才智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不竭源泉。”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极大地改变甚至重塑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模式,既推动了社会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元化、协同化,也构建着实时防范化解社会领域重大风险的能力。“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继续推动“互联网+”社会服务创新发展,同时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增强社会治理的预见性、准确性、高效性。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中,我们看到很多智能化的新技术的应用,将来科技在社会建设领域还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 张源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