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中国之治@文化解码】“十四五”时期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路径

来源:人民论坛网 作者:黄新华 责任编辑:孙智英
2021-01-15 16:47:16

【中国之治@文化解码】“十四五”时期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路径

 作者:黄新华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这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的目标之一。

“十四五”时期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只有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才能抓住科技、产业、国际力量调整等机遇,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更重要的是,“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只有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才能完成“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十四五”时期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必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历史和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和前提。

“十三五”时期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正是得益于党的领导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得益于党领导下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得益于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发展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必须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定海神针作用。

为此,一要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的各个领域,贯彻到党和国家所有机构履行职责全过程。

二要深化党的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9000多万党员的大党,党员在国家治理各环节发挥着核心作用,深化党的组织建设就是要抓住这支国家治理中的核心队伍,强化组织体系和组织制度建设,把广大党员组织起来,凝聚广大群众的力量,共同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三要推进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必须在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中,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的基层治理,将党组织向社区最基层延伸,提升社区治理的效能。

增强制度供给,提升制度执行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换为国家治理效能。在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的互动关系中,制度是基础和前提。制度是否具有优势,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优势,在根本上与制度优势能否以及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密切相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经过多年的制度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的制度体系,但一些具体领域的制度建设还存在着短板与不足。随着“十四五”时期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以及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出现,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必须加强制度供给,推动制度创新,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增加制度数量供给的同时也要注重制度质量的提升,通过制度设计发展出更具有效性和适应性的制度。只有推动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良性互动,才能构建起更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持续巩固我国的制度优势,为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奠定制度基础。

与此同时,必须看到制度供给和制度执行两个要素对治理效能的决定性作用,在增加制度供给的前提下,提升国家治理效能还必须提升制度执行力。因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是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换为治理效能的关键环节。

制度执行力是指贯彻和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能力,拥有良好的制度并不代表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良好的治理效能,必须经由强大的制度执行力才能将其转化。如果没有强大的制度执行力,就会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政策结果与制度设计的初衷发生偏离的现象,使治理绩效大打折扣。

提升制度执行力,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首先需要加强制度设计,在制度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制度执行的问题,科学地进行制度设计,让制度天然利于执行。其次要强化制度意识,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最后要完善制度监督,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和问责机制,用政治监督保障制度的执行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治理效能又进一步强化制度优势的良性互动。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升行政效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行政体制历经多次调整,目的都是为了适应治理实践的要求,推动治理效能的提升。

“十四五”时期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优化政府的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构建起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适应“十四五”时期治理要求的政府治理体系,让政府更好承担起落实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

为此,一要践行人民主体思想,创新政府服务方式。在政务服务中必须要把人民是否拥护、是否赞成、是否高兴、是否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标准,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二要加强法治行政建设,推动政府依法行政。立法部门要完善行政法律法规,积极完善各领域特别是新兴领域、前沿领域的行政立法,使行政管理活动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三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从“简政放权”入手,同时做到“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形成“放”“管”“服”三管齐下、互为支撑的改革局面。四要推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行政效率。要不断推进政府治理重心和配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向基层下移,让基层的资源和行政事务相配套,为乡镇、街道和社区赋权增能,提升国家治理“最后一公里”的行政效率。

健全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有效应对风险与挑战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社会中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高度复合化和复杂化的社会风险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风险社会中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和身体安全是政府的根本任务。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必须健全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有效应对风险与挑战。

国家治理是一个“输入—输出”的动态过程,制度优势、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治理行动等是这一过程中的治理输入,治理效能就是这一过程中的治理输出。而风险与挑战就是国家治理这一“输入—输出”过程的“中梗阻”,不处理好,就会严重阻碍治理效能的输出。

“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十四五”时期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必须高度警惕国际国内的风险挑战对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的阻碍,健全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树立风险意识,在国家治理中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思路,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的高招。必须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必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在重大突发事件到来时,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提升干部的治理能力,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一批又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越来越艰巨繁重,各方面工作也朝着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对干部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断提升干部的治理能力,锻造出一支又一支适应“十四五”时期复杂艰巨挑战和繁重的治理任务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才能更好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使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第一,要提升干部队伍的政治能力。“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推动“十四五”时期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拥有很强的政治能力,才能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第二,要增强干部队伍的学习和创新能力。面对新发展格局,发展的新特征新方向对干部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推动各级干部在治理实践中不断自我革新和进步,以适应新发展格局的要求。

第三,要增强干部队伍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挑战的能力。国际国内各方面的风险不断积累和集中显露将贯穿于“十四五”时期的全过程,必须增强干部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应对本领,在防范和应对风险挑战中提升治理效能。

第四,要增强干部队伍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适应和驾驭能力。在信息时代,只有能够在治理中熟练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干部才是合格的干部。在此基础上,必须改进干部队伍的选拔和考核方式,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要把那些敢于担当和治理能力强的干部识别出来、使用起来。必须加强对干部队伍的关爱,提升干部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让干部以热情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因此要建立健全干部关心关爱制度机制,把关心爱护干部落到实处,保障干部的合法权益,重视干部身体和心理健康。

加强数字治理,善用信息技术优化国家治理

21世纪以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推动着国家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手段的深刻转型,数字计算、融合、关联分析等预判力的提升,将有助于快速、全面、有效的治理力量的形成。

数字赋能将革新和优化治理工具,有利于治理主体更好地感知社会发展态势。“十三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和数字新基建取得跨越式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基础建设,网民规模达9.4亿。持续推进的数字新基建和越来越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为加强数字治理奠定了基础。

“十四五”时期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必须进一步发挥数字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用数字治理优化信息收集、公众沟通、公共决策等各环节,推动国家治理过程、手段、方式实现智能化、数字化,让国家治理更加科学、高效,让现代信息技术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大增量。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数字治理思维,确保数字治理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在持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在决策过程和信息收集方面运用的同时,必须加强数字治理平台建设,建设与数字治理相适应的组织形式与体制机制,防范数字治理的潜在风险,注重数字安全、防止信息冒用、信息泄露,处理好数字治理特别是人工智能、数据算法(包括算法歧视)的应用不可避免带来的伦理问题,让数字技术成为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