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平之桩”的见证与诉说
■吕德胜
世界地图上,黎巴嫩与以色列之间,有一条用蓝色圆点标注的断续线,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蓝线”——黎以之间的临时分界线。
中国赴黎维和部队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通过扫雷作业开辟安全通道,在双方认可的点位栽设“蓝桶”。“蓝桶”,因其承载着和平的希望而被称为“和平之桩”。
站在黎以边境远眺,那一排伸向远方的“和平之桩”,见证着雷场变成良田,荒地变成牧场,病痛悄然消逝,欢笑重上脸庞,也诉说着中国维和官兵的付出与担当……
在“蓝线”附近,除了“和平之桩”,这样的见证还有很多:
中国赴黎巴嫩多功能维和工兵分队的营区里,有一处扫雷排爆成果展示台,各种各样的弹片和残骸,无声地诉说着战火的狰狞、地雷的危险;
庄园主伊斯迈尔的果园门口,有一座石碑,上面记载着中国维和工兵排雷的日期、类型、数量。石碑默默地倾诉着中国维和官兵的付出,见证着中黎友谊的深化;
……
为了世界和平,中国维和军人不远万里来到黎巴嫩这个古老的国度,在血与火的维和前线抛洒汗水和热血,用青春和生命谱写出新时期中国军人的风采。“受累不怕累,吃苦不言苦,遇险不惧险”,中国军人不因艰难困苦而却步,不因死亡威胁而动摇,为黎巴嫩人民撑起了一片和平的绿荫。
(《解放军报》2016年05月30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