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在兵堆中,就会有“活鱼”。
稿不惊人不罢休
如果是一名剑客,赵雷一定是“不见血不归鞘”的那种。
写新闻,他就有一种“稿不惊人不罢休”的劲头。
为写出好稿子,赵雷天天挨个营连钻。只要听到新鲜事,他就使劲往前凑。唠对路了,人家上厕所他都跟着“陪聊”。
有一次,赵雷到连队借书,听说有个上等兵要休事假。按理说,这算平常事,他却打破砂锅问到底。由此,一条新闻线索浮出水面。原来,团队一名优秀战士叫胡彦浪,入伍不久,家中即遭巨大变故,其父查出肺癌晚期。为了让胡彦浪能在部队安心服役,父亲生前写给他的38封家信只报平安,对自己的病只字未提,直到父亲去世后,小胡的大伯才告诉他这一切。
半个月后,赵雷含泪写出的通讯《没写完的第38封平安信是遗言》完稿,先后被《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前进报》《辽宁日报》和驻地电台等10余家媒体刊登或转载,在军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国国防报》的编辑老师还专程给他写了一封信,说这个稿子写得太感人了。
没多久,赵雷到外训点采访,发现由于夜间能见度低、目标捕捉难、射击命中率低、不安全因素多,因此一些驻训部队的夜训“讲起来是重点,做起来是难点,查起来是弱点”。有的连队夜训数十年一贯制,方法单一陈旧,简单的训不好,复杂的训不了,特别是缺乏有效的制胜招数。几经采访,他写出了《夜训,跳出“年年上一年级”怪圈——沈阳军区某装甲团坦克分队把夜间训练着眼点放在“打”上》的稿子,很快在军报《部队新闻》版头条以三分之一版图文配短评刊发。此稿不仅被军报作为《新大纲施训教练员手记》专栏首篇,还被人民网、新华网、参考消息网等40多家中央与地方网络媒体以重要军事新闻转发。
一篇篇优质稿件,引起了上上下下对这个战士报道员的关注。像《战士餐桌上的牛奶新鲜了——某机步师硬起手腕纠治发生在士兵身边的不正之风》《拟提拔干部被告之后……》等能够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稿件,让官兵看了有反思、有触动。稿件《追赶,扬起信心的风帆——“多年未评先差在哪儿” 》《百图讲述好故事 千帖传递正能量》等数十篇稿件还被原沈阳军区首长作了批示。
有一年,曾有人计算过,赵雷竟平均3天就有一篇稿件见诸报端,并成为某集团军近年来首位在《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发稿的战士。
生活中的赵雷从不刻意打扮自己,而对待每一篇稿件却是精心打磨,一遍遍反复修改,像要嫁女儿的娘——咋也瞅不够!对稿件的精益求精,使他采写的报道得到媒体编辑和读者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