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抢救”他的是实绩不是博士学位

军械工程学院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博士庞宗山正在准备参加5公里越野考核。王雨婷摄
“老庞,马上高升了,赶紧把脸上的油渍擦擦!”
老庞名为庞宗山,博士。去年夏天,当提拔为副团职干部的命令即将宣布时,他还在弹药库忙着测试导弹性能。这是一次“抢救性”提拔,但是老庞很淡然。
老庞的确有点“老”:32岁任副连职站长,博士毕业定岗为技术10级工程师后,快38岁了才被“抢救性”提拔为副团职干部。
曾经,老庞也想用学位“抢救”一下自己——
当兵到高原,为了能在部队多干几年,庞宗山在雪域营区“三更灯火五更鸡”,常常翻书冻僵手指,最终以超出录取线30多分的成绩考入军械工程学院大专班。
在学院,庞宗山每天晚上都躲在学员队的储藏室学习到深夜,学科平均成绩达到90分以上,顺利考入全军首届无人机工程本科专业。
“学位越高,在部队的价值越大。”抱着这一简单想法,庞宗山先后参与无人机模拟训练系统建设、装备维修远程支援中心建设等多个课题研究,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博士老庞突围了吗?毕业到基层任职,报到当天,庞宗山放下行李就找到旅领导要求参加实兵演习。然而,与他的雄心壮志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由于没有实战经验,演习中他看着士官们忙上忙下,自己只能站在旁边当“板凳球员”。
究竟什么能“抢救”自己?老庞开始了新的“突围”——
任技术室主任,为了解决新老装备“四代同堂”互联互通难题,他夜以继日研究新装备的原理、构造、性能,实现了侦察预警、指挥控制、火力打击等多要素融合。
任营长,创造某型导弹在高原双发同时命中目标的纪录,捧回了“全军防空兵火力系列演习总评第一名”的奖牌。
因为年龄大,老庞每进一步都面临“抢救性”提拔。因为这么多沉甸甸的成绩,他每一次都被成功“抢救”。
其实他想“抢救”的不是自己的官运。熟悉老庞的战友告诉记者,老庞不管调到哪,行李箱里总带着一摞笔记本。每干一个岗位,他都把工作的得失记下来。
“脖子以下”改革展开,由于年龄限制,庞宗山很快面临“一刀切”,又处在了“抢救”的关头。此时,上级再度传来好消息,老庞被组织挑选参加中培,等待他的,将会是全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