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个兵种单位共用一份训练计划
新疆军区某师与友邻驻训部队联训联演提高实战能力

该师进行空地联合进攻训练。 梁 晨摄
本报讯 李国良、特约通讯员唐继光报道:步兵野战指挥所在电子对抗兵力的强干扰中构建,炮兵立足未稳即遭陆航直升机空中突袭……7月中旬,新疆军区某师野外驻训伊始,就与某防空旅、电子对抗团等友邻部队展开联合训练。该师师长甘维汉说,5个兵种单位按同一训练计划进行联训联演,使部队野外训练初步实现了由驻训到联训的“转身”。
过去驻训,联合训练迟迟展不开,往往到年度大规模演习前才实施编组合练。“部队体系作战能力的生成和提高,不能简单依靠一两场演习的联合来实现。”基于这一认识,今年驻训伊始,该师主动与友邻部队协调建立了联训协作机制,组织各部队司令机关进行联合办公,共同研究制订联合训练计划,精准安排各部队联合训、融合练具体内容,从组织和计划层面确保训练“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共用一份计划,训练融为一体。该师高炮团转移阵地刚来到某地域,就遭到陆航直升机的空中袭击。面对突如其来的武装直升机,高炮团多部雷达很快锁定目标并紧紧咬住不放,“敌”机察觉后随即释放强电磁干扰,雷达跟踪显示器上顿时雪花一片。此时,有的雷达操作手用变换频率等手段避开干扰,有的用光学瞄准具等传统手段进行实时跟踪。这一幕让许多官兵印象深刻:“未来战场新型装备和传统作战手段两手都要硬。”
不联不知道,一联吓一跳。训练中,个别步兵分队指挥员由于对配属分队武器装备性能不了解,出现了不会灵活运用的情况。面对陆航旅武装直升机的频繁袭扰,过去习惯于应对模拟靶机的导弹分队,多次被打得措手不及。而工兵分队设置的反坦克陷阱等障碍,也使坦克分队频频遭遇尴尬。为此,该师按作战预案将编成内的武器装备技战术性能编印成册,组织各级指挥员认真学习,要求人人掌握。他们还组织导弹、坦克等专业分队指挥员围绕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集智攻关,大力开展战法创新。
对抗中“背靠背”,对抗后“心连心”。该师通信营与某电子对抗团连续两昼夜展开对抗,结束后立即互相派出代表探访对方营地,哪里是盲区、何时被截获、使用的是什么战法、反干扰效果如何……双方官兵竹筒倒豆子般倾囊相授。“获胜不是对抗的根本目的。”该师参谋长李炳宇说,联训联演机制的建立,实现了训练场地共用、训练数据共享、训练条件互设、训练督导互查,逼着官兵从基础练起、逐级联合、共同提高,有力提升了部队实战能力。
观训快评
不打不相识,越打越相融
■周 猛
在美军联合作战史上,曾有这样一个惨痛的案例:1980年4月,美军出动联合特遣部队营救被伊朗扣押的美国使馆人质。然而,各部队因故未能同时到达预定地域,营救行动被迫取消,在撤离时运输机与直升机相撞爆炸,造成多架战机受损和人员伤亡。对这次教训,美军总结说:来自不同军种的部队以应急方式集中到一起,在战场上与“陌生人”配合不默契是主因之一。
何为“默契”?《辞海》的释义为:不经言传而心意暗合。战争历来是一门最具实践性的科学,美军的教训给我们的启迪:只有平时把诸军兵种更好地在一起“磨合”、在一起训练,明天上了战场才能更好地实现“融合”、能战胜战。当前,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全面实施,各军兵种间的融合正在不断深化。但是客观上讲,三军练兵场上,与“陌生人”联训联战的现象并没有完全消除,有的尚停留在“积木组合”“形联神散”的层次,远未达到“血脉相通”“心意暗合”的境界。
中国有句古话“不打不相识”,联合训练场上则是“越打越相融”。“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硬。”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要想打赢现代战争,我们唯有借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东风”,牢固树立联合制胜理念,大力破除联合作战壁垒,不断下沉联合训练重心,从单兵单装等基本作战单元联训抓起,从班排连营等基层分队融合练起,将训练中的“陌生人”现象彻底根除,才能真正迎来联合作战的春天,增加打赢明天战争的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