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南部战区陆军官兵如何做好改革大考中的选择题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李兵正 陈典 王永清 欧阳治民责任编辑:张硕
2016-06-19 02:08

转——以局部牺牲之舍,换取改革大局之得

“见小利,难以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

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触及“奶酪”在所难免。能否不计小利,不存私心,这同样是一种考验。

南部战区陆军成立后,军委一声令下,数十个直属单位和3个集团军部队先后转隶,延续传承了数十年的领导指挥关系发生历史性改变。

卸下寄托着情感的臂章,换下挂了几十年的门牌,停下曾经熟悉的工作,许多老兵感怀万千、热泪长流。

1月15日,原广州军区党委机关报《战士报》休刊,报社转隶到南部战区陆军。这份1933年创刊于中央苏区的报纸,是我军早期创刊的报纸之一。83年来,一代代报人呕心沥血,青丝成霜,“笔头与枪头一起冲锋,为革命劲吹战斗号角”的精神融入战士报人血液。

战士的本色是服从。这张见证和承载了我军诸多辉煌历史的报纸,在休刊词中这样宣示:“改革犹如一场战争,没有敌人,却有对手,对手就是自己;没有战火,却需浴火,浴火才能重生;没有流血,却需牺牲,牺牲需要奉献;没有攻城,却需攻心,心齐方能泰山移!”

改革之难,难在无私无畏。我们的先辈,早已为我们做出榜样——百万大裁军时,原昆明军区某师和另外两个坦克团整编为坦克旅。师领导在整编过程中,考虑专业对口和长远建设的需要,安排使用了一批兄弟单位的干部,而本师的干部却用得相对较少。

在国防和军队改革这样的伟业面前,一己得失何其渺小,裹足不前何其怯懦!当此之际,以局部牺牲之舍,换取改革大局之得,当代中国军人责无旁贷。

没有小我的转身,何来军队的转型——心中纵然有百般不舍、万般留恋,当那一天真的来临,千军万马没有任何杂音。转隶之后,南部战区陆军值班首长通过视频系统呼点各单位,一声声响亮的“到”,通过网络、电波传来。

这一声声“到”,就是号令意识,就是责任担当,就是执行力,就是改革中无数转隶单位的缩影。

走——更需“破茧换羽”时急流勇退的觉悟与襟怀

如果说踏进军营是军旅人生的首战,那么告别军营则是军旅人生的决战。

首战不易,决战更难。越是对自己的部队充满感情,越是对身上的军装充满不舍,越是不愿走、不愿撤。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份深沉的感情、这份依依不舍,让多少即将离队的老兵迅速用“怎样撤”的理智战胜“不愿撤”的情感,用“走是需要”说服“留是需要”。这既是“点兵任将”时舍我其谁的自信与担当,更是“破茧换羽”时急流勇退的觉悟与襟怀。

改革大幕开启,干部转业指标显著增加,安排谁走让南部战区陆军某旅领导颇费思量。

姜斐然,某旅政治部干部科科长。用转业政策的尺子量了量自己的年龄、任职年限、学历和专业,他十分清楚自己属于“可以走”但还不是“必须走”的对象。姜斐然考虑再三,依然将自己列进了拟转业对象。

干部科长把自己列进拟转业名单,让不少人感到诧异。“我走,比我更优秀更合适的干部就能留。”姜斐然的回答让人动容。

调查显示,当改革裁军需要有人走时,许许多多的“姜斐然”毫不含糊主动答“到”。

在部队服役多年,临近退休的关口被安排转业,“白台山英雄团”保障处车管站站长李如潮流下了热泪。尽管很舍不得脱下军装,但他说:“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留队是拥护改革,脱军装同样是支持改革!”

日月轮回,岁月交替,相隔那么多年,这支英雄部队“纪律面前不讲变通、大局面前不讲条件、任务面前不讲困难”的好传统好作风始终没有变,听党指挥、服从大局、甘于奉献的红色基因始终没有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