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壮乡文化中取经
三连是距离团部最远的连队,但该连组成的40人“青春腰鼓队”却远近闻名,每年上岛检查工作的各级首长观后都深受感动,大为赞赏。周末时间,笔者慕名走访了该连,一进门就看到了热烈的场面:官兵们在操场上欢快地与当地群众跳起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竹竿舞》,嗓音好的战士在对唱壮乡山歌,有的官兵在表演充满阳刚之气的白族《霸王鞭》。“左三圈,右三圈,前三步,后四步,侧击掌。”请来的民族艺术院校和民族歌舞团的老师与官兵边念口诀边随音乐节拍舞动着瑶舞,场面甚为热闹。
“我们连队驻地少数民族群众较多。”三连指导员邱春阳介绍说,“开展文化活动不仅要自家自建,还要学会合理借力。”
因此,连队决定充分利用驻地民族文化资源,把健康向上,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戏剧、民间舞蹈、民乐、山歌等传统文化引进军营。近三年,他们先后派人深入院校,歌舞团,民族聚居地学习取经,请专业老师排练了50多个有民族特色的节目,并成立了舞狮队、秧歌队、高脚队等民族文化节目表演队,为使节目深入持久开展,他们还购置了八角鼓、三弦、霸王鞭等民族活动器材,采购了一些民族服装。每逢重要节日,总能看到该连官兵与驻地村民唱山歌、跳舞蹈,勾勒出军民鱼水情,驻地一家亲的联欢图。火红的民族文化让三连成为该团构建和谐军民关系的一扇窗户,官兵有了家的归属感,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官兵们在学习民族文化的同时,既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又进一步密切了同驻地群众的军民鱼水之情,营造出军民共同维护海防安全的浓厚氛围。”该团团长刘月勤告诉笔者。通过持续深入开展民族文化活动,连队官兵与驻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每次连队有老兵退伍时,驻地群众都会自发组织前来送行。
随手拈来的“贝壳文化”
奔腾骏马,惟妙惟肖;展翅雄鹰,栩栩如生;威猛火炮,逼真精致;日月宝岛,令人遐思……走进营区的雕塑群,仿佛走进“海岛军人的风情屋”。这些声情并茂的艺术品都是出自官兵之手。心灵手巧的官兵尽管居住海岛却以丰富的想象力和鬼斧神工的技艺让人感觉到这里不是文化的沙漠,而是文化芳香的土地。
每次训练执勤归来,官兵们总会采集一些奇形怪状的火山石和色彩斑斓的贝壳带回连队,制成盆景置于室外,使单调的营区陡增几分诗情画意。有些战士还根据火山石和贝壳的形状与图案,经过一些特殊的打磨,处理成珍禽猛兽、奇花异草,再配上优美动听的名字,如“海浪闻莺”“静夜听海”“英雄哨兵”,随机摆放在草坪上、花池边、假山旁、亭台楼阁里,姿态百千,形象各异,在官兵的巧妙布置下,构成了一幅鲜活的山河锦绣图。
在开展改革强军主题教育中,该团高炮连引导大家结合任务驻地特点,利用海岛特有的贝壳、海花石、珊瑚石、火山石等材料,开展以“永远做党的海岛忠诚卫士”为主题的小雕刻、小展览,以培养官兵高雅的兴趣爱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抒发他们强军报国的志向。来自山西的上等兵王佩指着他亲手制作的《我守卫的地方》雕刻作品告诉笔者:“美丽的海岛令无数人流连忘返,这里也是我热爱的第二故乡。我要把根深深扎在岛上,像前辈们那样忠诚守卫这海防线上。”
浓厚的军营文化氛围,鼓舞了官兵士气、陶冶了官兵情操、提高了团队战斗力。据了解,该团历经多次调整改革,但他们始终信念坚定、服从大局,无怨无悔地守卫在这千里海防线上。
(《解放军报》2016年06月03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