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保障对象 全程对接战场
——驻蓉联勤某分部应急保障旅紧贴实战锤炼应急保障能力
7月的凉山天气多变,山风凌冽,密林深处硝烟弥漫,车流滚滚……驻蓉联勤某分部应急保障旅从机动、野营部署到展开训练,全程紧盯保障对象、全程对接未来战场,在恶劣天候和复杂环境下练指挥、练技能、联协同、练保障,锤炼部队在实战条件下应急保障能力。
远程机动,一路上真枪实弹
清晨破晓,战幕拉开。接到机动命令后,"中军帐"内各席位参谋人员将各类信息分类、传输、分发,显得格外繁忙。帐外,物资、弹药、油料、卫生等7支保障力量齐装满员,从四面八方向集结地快速机动。
如此快捷、高效集结机动,源于年初该分部党委对应急保障能力的反思:"如果明天打仗,我们物资保障能不能不掉链子"。对此,他们修订完善了紧急拉动、装备保障、车辆维护等12种战备保障预案,常态化组织实战演练。
在机动途中,记者跟随弹药营行动,数十辆运输车载着数百吨的弹药奔袭超过600公里。一次时间并不长的野外驻训有必要这样"折腾"?保障旅耿亮旅长的回答解开了记者的疑问。"物资不齐全、保障不到位,战场上就可能贻误战机、影响战局。对接未来战场,必须紧盯保障需求,来不得半点虚假。"耿旅长介绍,这次驻训不止弹药营拉实弹,油料营、物资营、卫生营等也都按照实战要求实物满额配载。
物资齐整也意味着会得到敌方的"特别关注"。一路上突发情况险象环生,敌情如影随形。
车队刚刚到达休息区,突然遭到"敌"炮火突袭,梯队指挥员果断命令车队分散展开、就地隐蔽。刚通过炮火封锁区,再度接到"敌"情通报:"前方道路和桥梁被炸毁!"梯队指挥员重新规划机动路线,部队随即组织迂回,迅速通过被毁道路。一路上临机导调"敌"卫星监测、通过染毒区等12个战术情况接连不断。
机动中,车辆隐蔽伪装严抓细抠。为避免暴露目标,记者看到不远处就是高速公路,但车队走的却是便于隐蔽伪装的山地路、泥石路,不仅考验驾驶员技术,也考验装备性能,更考验指挥员在实战条件下临机应变能力。
野营部署,驻训地就是战场
7月4日,天降暴雨,该旅第一梯队按时到达预定地域。是该住进驻训地现有的板房里等雨停,还是冒雨形成战斗力?不少官兵都发出这样的疑问。
"打仗时能等雨停了、路好了再展开保障吗?不破除思想误区,就不可能打胜仗!"旅领导的话掷地有声,官兵们纷纷披上雨衣,侦查、搜索、警戒、展开野战货场……保障旅模块官兵克服天寒地冷、身体不适应等困难,顶着倾盆大雨,实现当天入场、当天展开、当天形成保障力。
"野外驻训是未来战场恶劣环境的预呈现和预体验,按打仗标准引导官兵把驻训场当战场,虽然条件艰苦,但官兵们练出的是扎扎实实的战斗素养。"保障旅左西南政委向记者介绍说。
走进驻训场,新风扑面而来,记者发现以往野营帐篷方阵的景象不见了,各营连依地形呈分散部署、连点成线,按编成合理配制,百余顶帐篷依地物地貌精心伪装,数百辆车辆装备也都遁于无形。各营连区由纵横交错的交通壕相连,战场氛围十分浓厚。记者还注意到,以往站的笔挺的哨兵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穿伪装衣的潜伏哨,就连携带的枪支都有隐蔽措施。
横幅标语没有了、红旗展板不见了,但不影响野战文化氛围的营造。他们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挥官兵集体智慧,将强军目标、"四有"革命军人等口号印刻在石头上,收集战斗格言、特色标语等悬挂于帐篷中,精心打造符合野战环境和驻训氛围的"石头文化"、"帐篷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持续激发官兵敢于突进、敢于亮剑的战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