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军区某旅建立岗位培养机制提高士官长能力素质
结对帮带,让“二次起跑”更从容

王建峰,北京军区某旅四级军士长,2000年12月入伍以来,牢记职责使命、献身强军实践,多次出色完成重大任务。参加“猛虎”“北剑”等系列演习,表现突出;2006年参加集团军“一十百千”比武取得指挥班班长第二名,荣立三等功一次;2009年6月参加赴利比里亚国际维和行动,被评为“维和之星”,并获维和大队嘉奖一次,联合国授予二级和平勋章。郭 勇摄
本报讯 记者钱晓虎、武元晋报道:4月下旬,当北京军区某旅专业人才数据库上线运行时,旅士官长王建峰感慨万分,想不到由他主持建立的这个数据库“出炉”得如此顺利。如今的他,之所以在士官长岗位上干得如鱼得水,得益于旅里实施“结对帮带”的岗位培养机制。
王建峰告诉记者,虽说士官与士官长仅一字之差,但改变却是巨大的。他刚走上新岗位,就深刻地感受到了转型的痛:筹划一项工作,向他人反复请教还常常出现纰漏;拟定短短几十个字的通知,总有错漏和不规范的地方……谈及上岗之初的窘态,王建峰连称“不堪回首”。
要知道,王建峰是全旅官兵眼中赫赫有名的“兵王”,年逾34岁的他仍然能在21分钟内轻松完成武装5公里越野,也能在碎石遍布的训练场上干脆利落地示范战术动作。他是旅领导手中的一张“王牌”,曾多次在重大演习中当尖兵、打头阵,发挥了“奇兵”的作用。
角色转换难这个问题,其实是该旅士官长群体面临的共同挑战。以前,许多由基层干部担负的指挥、筹划、文案等工作,如今一下子落在士官长们的头上,他们感叹像“关进笼子里的老虎”,有力使不出来。士官长们的困境引起了该旅党委的高度重视,他们经过仔细调研后决定,组织全旅优秀的机关干部、基层主官与士官长签订互助帮带协议,立足岗位帮助士官长们补齐素质短板。
也就在王建峰为手头上“一摊子事”犯愁的时候,旅里又赋予了他组织开发专业人才数据库的任务,根据“结对帮带”制度的安排,几名机关参谋、技术干部成为他的“智囊”。在大家的帮助下,王建峰不仅如期完成任务,而且利用这次机会提高了士官长岗位所需要的素质,提高了自信心。
记者了解到,该旅党委还要求在各级召开议训会时必须有士官长参加,并由他们总结梳理近期训练中的倾向性问题;节假日安排他们担任值班员,同时派机关参谋协助他们完成工作;全旅安全工作试点,由士官长设计实施“安全网络图”,倒逼他们在实践中提高指挥筹划的能力。
立足岗位培养的机制提高了士官长能力素质,让他们的转型之路越走越顺畅,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根据营士官长赖国军提交的调研报告,《某型武器训练的矛盾及对策》受到上级重视,问题也得到妥善解决;连士官长张海龙制作的《在外休假学习战士动态分布图》,取得了较好的安全管理成效,被旅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