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装备等人才
服务的意识要加强,服务的理念也要更新。
西藏工业底子薄弱,一些装备和维修器材常需从内地购置。有时,同样的事情在内地几十元就办了,而在西藏却不得不付出较高代价。
今年6月,某旅刚配发的某型装备火控系统出现故障。按说只是更换一块控制芯片的“小手术”,没想到却让众人犯了难:就近联系相关厂家,缺货;联系内地厂家,被告知由于保密等要求必须走特殊运送渠道,耗时较长。
迫在眉睫的是,该旅即将参加跨区联合演习。时间耽误越多,对参演前模拟强化训练影响越大。
演习就是打仗!部党委果断决策,立即上报上级装备部门协同解决。朝发夕至,日夜兼程,不到48小时,芯片安全送到维修师手中。
配件购置可以急事急办,人才培养却非朝夕之功。某团换装新型火炮,首次实弹射击,在现场保障的技术人员有数十人,却没有一人属于该团,全都来自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多个装备革新项目“下马”,演习保障任务请“保姆”,老技师修不好新装备,等等。
面对人才发展与装备更新脱节的严峻问题,该部下决心打赢这场人才培养的攻坚仗。
他们与军地8家科研院所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增加新装备实践教学比重;立足自身实际,加强接装和跟装培训,优先培养基层紧缺人才;打破专业界限,采取操作手和修理工“捆绑式”合练的方式,着力培养“用修双能”和“一专多能”人才;根据高寒山地装备保障特点,积极组织集“抢供、抢修、抢救”为一体的实战化训练,并结合每年重大演训活动等时机,统筹调配装备保障力量,有效提高了实战化装备保障能力。
3年间,他们先后选送1200余名官兵入校学习、参加轮训,自主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10余期,培训装备技术骨干1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