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陆军>>正文

听“岭南铁军”解读关于战斗力标准的全新思考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李华敏 石斌欣 骆宏望 本报记者 王雁翔责任编辑:杜汶纹2014-05-20 04:26

■落实“能打仗、打胜仗”的战略目标,呼唤战斗力标准的“分划”更加清晰、“刻度”更加准确,催促战斗力建设展开新探索——

构建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能力坐标”

同一课目,同一标准,这是部队训练考核的“铁律”。

然而,这一规矩如今却被打破。5月初,记者在该集团军某连考场上看到另外一番景象:都在参加5公里武装越野考核,然而各人的标准居然大相径庭。

为何?该连官兵给出了这样的解答:即便同乘一辆装甲车,下车战斗和操作终端对体能的要求能一样吗?

别小看这样的认知和理解。考场上发生的这一幕,只是该集团军战斗力标准之变的“缩影”——

以往,机械化条件下的军事训练讲的是“一把尺子量长短”,对共性要求多。现在,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越来越凸显个性,岗位能力的要求千差万别。提高体系作战能力,此时急需弄清一个问题:战斗力标准的“标准”是啥样。

可在当初,该集团军官兵谁也说不清。“跑跳投”“米秒环”……从前的这些标准“钉是钉、铆是铆”,可以用尺子、秒表、环数衡量,成绩一目了然。可“网络、信息、系统的训练标准拿什么衡量?”“运用信息系统训什么、怎么训、如何考?”等问题谁也给不出标准答案。

厘清战斗力标准的“标准之问”,就找到了撬动部队体系作战能力提高的“钥匙”!在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该集团军军长刘小午谈到:落实“能打仗、打胜仗”的战略目标,呼唤战斗力标准的“分划”更加清晰、“刻度”更加准确,催促战斗力建设展开新探索。

今年3月以来,该集团军通过专题调研、专家指导、单位试点等方法步骤,按照“对接作战任务、分解能力指标、确定训练内容、量化训练标准”的思路,初步构建起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能力坐标”。

某团终端组网训练现场,人手一份“任务清单”让官兵们对运用信息系统打仗时进入哪个体系、使用什么信息等一清二楚。据悉,集团军把未来可能的作战任务细化到班排和单兵,对应其在体系中的职责、任务以及在作战体系中所处位置,形成不同单位、人员和岗位的标准,并最终分解成一套涵盖团、营、连、排、班、单兵的6级能力指标体系。

日前,以能力指标体系为依托,集团军部队的训练质量指标体系“新鲜出炉”。官兵们高兴地谈到,岗位的需求与打仗的要求、训练考核的标准相一致,避免了训练“齐步走”“一刀切”的机械做法。